七地银行业不良样本:浙江山东近2.5%
本报记者 谢水旺 上海报道
上半年各地银行业运行情况陆续披露。
截至目前,已有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不含深圳)、贵州、云南、厦门七地银监局公布了上半年银行业运行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七地银行业的总资产、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净利润及其增长情况等指标,多地不良“双升”,浙江、山东等地不良率逼近2.5%,不过东部地区不良贷款上升势头已趋缓。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不良率和净利润出现较大分化。
多地不良“双升”
“在不良贷款方面,东部地区总量大,风险暴露相对较早,而中西部地区总量小,风险暴露相对有所延迟。”华东某城商行小企业金融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东北地区不良率偏高,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放缓,钢铁、煤炭等主导产业过剩等因素导致。
上半年多地银行业不良“双升”,其中,浙江不良贷款余额为1965亿元;山东、江苏等地突破1000亿元;浙江、山东不良率逼近2.5%,分别为2.46%、2.25%。
浙江银监局表示,不良贷款上升势头趋缓,抵御风险储备水平小幅回落。截至2016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去年同期(0.27个百分点)有所缓和;不过,全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25%,比一季度和年初分别下降0.05和0.5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2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42.12%,同比下降7.79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12.23个百分点,降幅同比收窄14.18个百分点。
山东银监局表示,不良贷款较年初“双升”,拨备水平较年初提高;贵州银监局总结,贵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银行业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发展。
不过,相对来说,东部地区不良贷款上升势头趋缓,至于风险暴露相对延迟的中西部地区,其不良率值得关注。
比如,除了山东之外,江苏、浙江、广东(不含深圳)、厦门等东部地区不良率均比上年初上升不到0.1个百分点;贵州不良贷款余额虽仅303.55亿元,但比年初增加53.26亿元,高于江苏的增量;江苏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2.86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信金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海军曾撰文分析:“(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以及新型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确定,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可能使其在未来2-3年会率先走出不良抬高的趋势,尤其是三个直辖市和江浙、山东、广东等发达省份。但是辽宁、河北两省鉴于其自身产业结构特点,恐会有较长时间的不良率攀升过程。”
净利润出现分化
对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其不良率和净利润均出现分化。
以江苏为例,江苏省银行业不良率为1.41%,税后净利润为908.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其中,政策性银行不良率最低,仅1.12%,净利润增速最高,将近30%;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居中;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率高达2.36%,净利润增速仅6.4%。
对此,上述华东某城商行小企业金融部负责人分析,这与贷款投向有关,政策性银行投向政府大项目,而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投向当地民营企业,其他类型机构的投向较为混合。
此外,不同地区净利润增速也出现分化,江苏、广东(不含深圳)等地实现增长,而山东、云南等地出现下降。
广东银监局表示,1-6月份,广东银行业累计实现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前利润1188.90亿元,同比增长-0.58%,实现税后利润739.39 亿元,同比增长13.56%。
山东银监局表示,利润同比少盈,1-6月份,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500.4亿元,同比下降13.32%。云南银监局也称,1-6月份,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171.81亿元,较上年同期少盈8.07亿元,同比下降4.49%;其中,存贷款利息净收入392.58亿元,同比下降9.96%,中间业务收入66.97亿元,同比下降5.85%。
上述华东某城商行小企业金融部负责人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延迟效应”,比如资产质量方面,东部地区最早出现问题,然后及时发现并规避解决,中西部地区暴露较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