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股权投资版图收缩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近日股权遭遇频繁变动。第一大股东澳新银行、第九大股东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控股”)相继抛售持有的上海农商行股份,上海农商行股东发生大换血。
1月4日,澳新银行宣布,将其持有全部20%上海农商行的股权以91.9亿元的价格转让,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和上海中波将分别购得澳新银行所持有的上海农商银行10%的股权。此前不久,绿地控股也对外宣布,将完成对于上海农商行4%股权的出售工作。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上海农商行近年来投资收益颇丰,根据上海农商行近年来分红公告,该行分红力度每年都在逐步增加。2013-2015年三年的分红情况分别为每10股派1.4元(含税)、每10股派1.8元(含税)、每10股派2元(含税)。这也意味着,近年来参股股东均获得了良好的收益,然而这却并没有留住股东抛售股份的脚步。
对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接二连三被大股东清仓出售的原因,澳新银行表示,“澳新银行目前的战略重点是建立一个更精简、更高资本效益以及更平衡发展的银行,专注于我们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而在亚洲的这些银行非控股股权投资属于非核心资产,所以集团在去年早些时候宣布会对这些投资进行策略性评估”。盈码基金研究员欧阳岚表示,资质比较一般的中小商业银行、农商行等,特别是这种区域性小银行,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其业务发展、资产质量、创新能力等都存在诸多瓶颈,是小银行股权吸引力下降的直接因素。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了上海农商行这样的中小型银行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频频遭遇外资股东清仓股权的尴尬。例如去年3月,花旗银行以197亿元将广发银行20%的股份出售给中国人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总体来说,早期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中资银行,目的在于熟悉中国市场,得到业务进入中国的机会,经过这么多年,熟悉的目的达到了,进入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部分市场分析人士也坦言,外资银行收缩战线,专注优势业务和地区,寻找改变或创新,和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中资银行的经营业绩关系不大。外资银行业务一般集中回到母行,因为赚钱机会不多,风险比母行所在地还大,尤其零售业务,投入大但见效慢,因此可能会将手中股权进行一次性抛售。
据了解,此次澳新银行清仓上海农商行持有股份以每股交易价格约等于截至2015年12月底上海农商银行账面每股净资产的1.1倍。公开资料显示,澳新银行于2007年9月入股上海农商行,对其总计投资5.68亿澳元。自入股至今,澳新银行获得了13亿澳元的股权投资收益,并获得1.78亿澳元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