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资料图。
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迎来十周年。
十年前,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在国内推出首个中资私人银行。这个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三元桥附近佳程广场的私人银行,面积达1000 多平方米。在其安静舒适的空间里,客户可以享受理财顾问的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
据银监会2012 年 1 月 1 日施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区别于普通的零售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个人金融资产在 600 万元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
彼时,由外资银行引入中国的“贵族理财”对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大多数的人还是习惯于在银行取号排队办理业务。
如今,随着国内高净值人群的不断涌现,这种请银行为自己量身打造财富管理方案成了新的趋势。
4 月 27 日,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公布的 2017 年私人银行报告显示, 2011 年,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在 3000 万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为 11 万户,其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占全部个人资产的 16% ;到 2016 年,这类人群的数量已超过 30 万户,资产占比上升至近 24% 。
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一方面,中国未来经济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高净值客户的人群也将增加。另一方面,高净值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多元化,所以未来私人银行业务的总需求空间仍非常可观。
2021 年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或达 220 万亿元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私人银行业务不仅为客户制定专属理财、融资,及家族信托等金融产品外,还包揽了客户的医疗、娱乐、文化及教育等生活所需。
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2017 :十年蝶变十年展望》 ( 以下简称报告 ) 指出,得益于改革开放近 40 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了规模超 120 万亿元的个人财富管理市场,其中高净值家庭达到 210 万户,所拥有资产占全部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 43% 。
报告指出,过去四十年中,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80 倍,同期的美国约为 5 倍、日本约为 7 倍。
“至 2016 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达到 126 万亿元,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1.7 倍,为财富管理市场形成了百万亿级的蓄水池。”报告中显示。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预计到2021 年,我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继续稳步增长,规模可达到 220 万亿元,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将持续令全球瞩目。
报告根据12 家中资私人银行 ( 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 ) 公开披露的信息统计,经过 10 年的发展,这些中资私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 50 万,管理客户资产 (AUM) 近 8 万亿元。
根据报告统计结果,目前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为9.5 万人,准入门槛 800 万元;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为 7 万人,准入门槛为 800 万元;招商银行为 6 万人,准入门槛为 1000 万元。
私人银行站在转型路口
报告分析称,目前,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宏观发展环境、高净值客户的结构与需求、私行机构的竞争格局和自身地位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意味着,国内私人银行业正站在关键的路口,过去粗放生长大踏步迈进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需要迎接转型升级的历史新机遇。
报告调研了过去10 年中我国高净值人群特点结果显示,国内高净值人群共性特征位“自主性强、追逐高收益”。其财富来源多为创办企业或投资收益所得,年龄集中度高、多为上个世纪 50 至 60 年代出生,对投资及资产配置建议上对专业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弱。
不过,报告还揭示,随着投资需求和投资环境的变化,高净值客户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了日渐分化、复杂的财富管理需求,要求私人银行市场从“粗放生长期”进入到“精耕细作期”。报告指出,私人银行应根据个性化的客群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跟上高净值客户变化的步伐。
根据报告调研结果,近60% 的高净值人士表示希望私行机构能够提供专业的资产配置意见和综合金融服务,而不再是仅关注投资产品收益率。
“在资本市场整体疲软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仍是高净值人士财富配置的首选,同时储蓄和信托也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报告的数据显示, 2007 年至 2016 年,国内个人金融资产配置中,储蓄占比有所下降,但银行理财、信托和私募占比增速迅猛,年化增长率分别为 49% 、 63% 和 58% 。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保险产品对高净值人士的吸引力显著上升,其中保障型保险、投资型保险、赔付型重疾险、养老型保险等欢迎度均较高。“报告中提到。
报告主笔何大勇还指出,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对于私人银行业务来说也是个挑战。一方面,整个的私人银行客户调研结果显示,客户依然倾向于线下服务。但是私人银行主要在线下获取客户,然而服务环节上依然出现了线上。
“我们对于私人银行服务的各个环节来讲, 25% 以上的客群会选择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包括账单的查询、交易、投资建议的受理。对于传统的私人银行服务来讲,客户获取在线下,客户服务在线上,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何大勇说。
行业仍待规范
私人银行迫切转型的同时,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独立私人银行牌照的发放和专项监管也在报告中被再次提及。
报告中指出,2010 年至 2011 年,上海银监局和工商管理机构先后向工行、农行、交通银行发放了私人银行专营机构牌照,但是牌照申请的标准和其背后的业务内涵均有待明确。
在曾刚看来,私人银行的产品是围绕高净值客户的理财及生活服务的产品类型。从产品角度讲,私人银行产品属于金融混业范畴,涉及众多机构共同操作以满足客户需求。但是,目前产品由谁来发,哪些机构可以申请,业务范围又是什么等问题尚不明确。曾钢认为,私人银行业务成为一种牌照的可能性较小。
报告中还指出,2007 年第一家中资私行成立以来,私人银行业务尚没有一部明确、专属的监管法规,到 2009 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度提及私人银行,并在事实上仍旧基本受到普通零售银行业务的监管制约和限制,在投资方向、风险管理与资产准入等领域并未体现私人银行的特性。
“未来可能会有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应监管措施出台。”曾刚表示,私人银行业务属于一种混业领域内业务,在实际操作中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并涉及多机构相互配合去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在这种大量的跨市场的交易时,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所以这方面需要监管方面推进业务的流程。
此外,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未来监管层对于私人银行产品将进行更多的规范,并加强对私人银行高端客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护。
对此,曾刚表示,高净值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强,所以在私人银行产品交易中,会有一些风险较高的产品配置。但是,实践当中,一些私人银行并没有很明确地向客户去揭示风险,因此,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讲,监管也应考虑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