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管理大考来临 上市银行忙“补血”
过去几年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同时资管新规要求资产回表,导致资本耗用增加,资本补充压力加大。近日,刚刚上市的九江银行就抛出发债计划,年内第二次发行二级资本债。这也是近年银行“补血忙”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有至少10家银行分别以优先股募资、定增融资、可转债募资等方式进行资本补充。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在2018年将迎来资本充足率新规“终考”,因此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减。
花样“补血”
刚刚登陆港交所的九江银行日前宣布,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5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并全部用于补充二级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今年初,九江银行已经发过一次二级资本债券,实际发行总额也为15亿元。
二级资本债是近年银行“补血”的一个重要工具。据统计,自2013年初《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每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总额都在千亿级,其中2017年共发行了4804.23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超一倍。值得一提的是,与2015年、2016年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放量不同,2017年全国性银行重新成为二级资本债发行主力军,合计有8家全国性银行完成3380亿元二级资本债发行,占比达七成。
二级资本债并不是唯一的工具。随着金融去杠杆和资本考核趋严政策,2017年以来,“补血”工具已轮番上场。据不完全统计,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苏州银行等分别以优先股、定增、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资本补充。2018年以来,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南京银行等也透露了发行可转债或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案计划或进展。
资产狂奔后遗症
银行纷纷“补血”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去几年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对应的资本消耗较大。加上2017年以来监管层加强影子银行表外资产回归表内,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上升。
近年越来越多的地方银行冲刺IPO,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资本“饥饿”的驱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有的银行最近几年业务扩张过于迅速,导致风险资产增长较快,会过多地消耗资本,进一步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特别是有的银行出于业绩或市场竞争等原因,不仅风险资产扩张非常快,而且还诱发了一系列风险事件,产生了不良,不良的核销又冲减了资本,使得资本充足率分子部分进一步减少。
另外一个银行急于补充资本的原因,是给出六年过渡期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2018年底将迎来“终考”。按照规定,2013年底至2018年底,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分别达到9.5%、9.9%、10.3%、10.7%、11.1%和11.5%;其他银行资本充足率要分别达到8.5%、8.9%、9.3%、9.7%、10.1%和10.5%。
2017年末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3.65%,仍在监管要求之上,但原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也指出,银行业机构仍存在一些不平衡问题,有的机构指标好一些,有的相对差一些。
未来压力不减
对于银行来说,业务转型已成为避不开的话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减少对资本的消耗,赚取中间业务。同时开展一些资本占用较低的业务,比如投资利率债、开展贸易结算等。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面对资本金压力,商业银行出路有二:一方面,表内资产扩张面临越来越大的补充资本压力,依靠表内资产扩张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可持续,耗费资本量太大,商业银行应该自觉压缩信贷资产扩张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银行业需要加快业务转型,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以调整利润结构。商业银行还要继续加强存款业务,加强综合金融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更重要的还是加强经营、控制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总体来说就是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向轻资本化转型。更多的增加非利息收入的零售业务,除了零售资产业务之外,也要致力于依靠服务来获得收入,这些业务对资本压力就很小。
北京商报记者 程维妙/文 宋媛媛/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