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式基金背后:多重利益链角力
在行政审批上为种子基金设立与其他公募基金相区分的专用通道、简化审核机制(如不设产品评议会、审核时间缩减为三个月内等),以便减少冗余的过渡时间和成本,从而有效率地实现种子基金的整体运营机制。
总体而言,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和鼓励竞争环境,才能在我国实现种子基金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王峰认为,发起式基金最终会使基金行业更市场化和专业化。市场化的含义是基金发行与运作遵循市场现实,先前定的2个亿规模肯定不符合当前市场情况。而专业化,则是让基金在真正公募之前,有一个业绩记录,更加推动优胜劣汰,只有真正做的好的基金才能问世。
“现实很残酷。市场化和专业化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做不好就会死。”王峰说得很干脆。
意义之争:
商业化行为VS改善市场环境
“市场化”、“专业化”,区区六个字,看似简单,却让基金高管们忧心忡忡。上述某基金经理就提出了一个疑惑:用公司自己的钱,自然谨慎度会更高。但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付出的成本也相应的高,并且最后也有可能不能获利。而且由于是公司自己内部的参与,那么这部分的管理费对基金公司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说这位基金经理表达的很委婉,那么上述上交所某内部人士就完全没有给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任何面子:“我估计发起式基金很难发展下去,卖不卖的出去还是个问题。大家现在都不买新基金,因为都不知道这个基金怎么样。现在发起式基金说等到运转的好的时候,再对外公开募集,这想法很好,但问题是高管层对自己的投资能力其实都表示怀疑。基金都是从1块钱,变成5毛、6毛钱,管理层想活跃市场也不是这么容易的。这种方式只是一种新的概念,有些人说这对高管是个好事,因为以前买基金是有限制的,现在没限制了。”
“但是,你做的好也难办,人家会说高管你自己搞的基金好,其他的基金是不是不管了;但做的不好也不行,人家会说你自己搞的基金都不行,要我们如何信任你的投资能力?”
“是否会存在旗下基金利益输送”,“是否会给基金公司增加负担”,这些话题,业内讨论正盛。在王峰眼里,却不值一提。
“基金公司不可能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发起式基金上,这都是商业化行为,大家都会做一个均衡。我不能评价这个项目是否会增加基金公司负担,因为任何商业行为都会投入成本的。”
低迷的基金行业,不管发起式基金对于基金业来说是利是弊,如今有一点变化和创新总是好事,犹如一支强心剂。监管层设计发起式基金无非是为了改变现在的生存环境,活跃市场,但结果是能真正发挥其效用还是只能归于平淡,都是未知数。就像某基金公司高管所说:“投资是说不准的。以前有很多制度改革最后都边缘化,一切还是要看大环境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