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账本:广发人均净利最高
小基金公司身陷泥淖难以长大,这是困扰很多该类基金公司老总的问题,《投资者报》也曾尝试寻找答案,现在有了新的线索。
数据显示,2011年,“保守型”和“产出型”基金公司共计17家,其中有15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低于150亿元,略高于基金公司的生存线,同样的现象也在2010年出现过。相反,6家千亿级基金公司中有4家在开拓型阵营。
红利丧失要求更多投入
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老总曾谈到,2008年以前,公募基金公司较少面临生存危机,“早一批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只要发两只封闭式基金,不但能解决温饱,还能为股东带来利润。”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秦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募基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老十家”时期属于制度红利期,这包括监管层对牌照的限制、2.5%的管理费设置、首推封闭式基金;之后是新产品与渠道红利期,2003~2005年,银行刚兴起战略转型,公募基金为银行提供了代销产品,银行赔钱支持基金销售,以实现转型目标;第三个阶段是2006~2009年的资本市场红利期,市场的大幅上涨带来了新客户的涌入,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第四个时期就是2010年开始的常规市场阶段,表现为代销渠道开始从收入、利润角度考虑基金的销售策略等。
然而,大多数基金公司股权投资人及部分职业经理人并未意识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想做一个创新产品,但拿不出2000万元。”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说道。这是很多基金公司老总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老总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王亚伟刚刚举行的离职媒体恳谈会上,王亚伟透露,华夏基金在1998年成立之时,注册资金只有7000万元,后来增加到2.38亿元,是历年股东的全部投资成本,而华夏给股东回报的包括现金分红及整体公司价值则达到了200亿元。
股东以有限的投入“坐享”基金公司的良好利润,这是公募基金发展十多年来的事实。也正因此,很多基金公司的产权所有人,还在用过去公募基金的发展路径来要求职业经理人制订股东的利润目标。
想创新,但又怕消耗了股东有限的投入,进而影响年终的规模和利润目标,这样的投鼠忌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大批基金公司为完成股东的短期利润目标而牺牲投研、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投入,这也正是我们看到很多中小基金公司“保守”或“高产出”的深层次原因。
新的发展环境要求新的发展模式。正如上述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所言,公募基金发展14年来,投入产出任何时候都没有上升到今日之高度,近期整个行业所津津乐道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汇添富短期基金理财产品的巨大成功,都与事先的投入意识密不可分。
此外,公募基金行业与资本市场是孪生兄弟,较好把握住资本市场的周期或节奏,同样能够成长壮大,但其持续性是以前期的人才梯队建设、较好的品牌维护等为基础的,这同样是投入产出问题。
在几项天然红利都已逐个退散的竞争时期,公募基金走到了新的行业起点,如何权衡投入产出关系,是公募基金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益民:46亿规模缘何创造2000万利润
提及“保守”二字,多位受访的基金公司高管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益民,这与因监管层要求其整顿,近四年里未发一只产品有关。
在《投资者报》制作的人均营业支出及管理费收入变化的星空图里,益民连续两年进入保守型基金公司之列。
谈及市场对其“保守”的评价,益民基金公司总经理雷学军对本报记者表示,益民并非策略保守,而是市场不好所以比较低调,当下公司正苦练内功,加强团队建设和客户服务。
2011年,益民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仅有46亿元,却为股东创造了2000万元的净利润,在所有小基金公司中,这样的成绩很鲜见。然而,近三年来,益民由于管理层和投研系统连续两次大“换血”,旗下基金业绩并不理想。
而现任总经理雷学军自去年初上任后,益民人才流失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雷学军透露,目前公司正准备发行四年来的第一只新产品。
2000万元利润来之不易
去年,益民基金公司继续为股东盈利了2016万元,而与其具有同等规模的诺德,去年亏损2000万元,比其资产规模略高的东方、天弘、中欧等基金公司亏损均在1000万元以上。
“去年之所以能盈利,一方面得益于严格的内部预算及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去年市场波动较大,渠道营销困难,因此公司去年未发行新基金,主要营销工作集中在了机构客户方面,因此公司营销费用较低。”雷学军对《投资者报》记者如是说。
对于小基金公司而言,刚性成本往往占据公司营业支出的重头,所以小基金公司的成本控制并非易事。
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基金公司人员数量显示,目前益民员工总数为64人。如果用另一家具有同等员工规模的深圳某基金公司的各种成本费用与其相比,便能看出一些端倪。
过去一年,深圳这家基金公司的全年总开销为1.1亿元,其中人力成本、渠道费用分别为4700万元、2800万元,分别占总开销的43%、25%,其他费用占比较大的如房租物业、差旅等大约分别为1600万元和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