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市场雅贿刺激艺术品消费 贿赂方式产生了新变种
投机时代,艺术品成为“介质”
从前的“礼尚往来”更多依附于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品鉴的门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雅贿”的规模,受贿的群体相对较校但是随着本世纪的艺术品热潮,大量的投机者计入市场,为艺术品提供了迅速变现的渠道,结果扩大了“雅贿”的范畴。
有个段子说明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品升值速度和投资热情,曾有个五星级酒店在房间中挂了一幅真画,有人用假画换掉卖出去,一直倒了17次手,价格仍然在上涨。这样的财富神话屡屡出现,一方面重新定义的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一方面给“雅贿”提供了想象空间。
“自古就有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说法。”一位古玩店老板说,他自称所在的古玩城中,一半以上都是赝品,而赝品也开始在雅贿中渐渐增加起来。这位古玩店老板曾被请去为一个领导看家里的“藏品”,那个领导的妻子摆了满满一桌子,结果他发现“没有一件是真的”,他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位领导的时候,对方却只是沉吟了一下,“没事,假的也有办法处理。”
“首先,假古董也可以叫艺术品,同样可能以不菲的价格在市场流通;再者,假古董还有另外的多种变现方式。”这个古玩老板说,他就有一位做古玩生意的朋友,以此挣了2000多万元中间费。“通常买古玩送礼的,背后原因都挺复杂,绝不是一送一收那么简单。送礼的、古玩店、收礼的,各有好处。”那件古玩其实是赝品,被一个企业家买走送给官员。在买的时候,这个企业家就跟他说好,约定一定时间后,有个特定长相的人来,要卖出这件东西,以真品的价格收,差价由这个企业家出。而这件假古董,竟然被同一个企业家买了5次,送给不同的官员,最后又回到了这个古玩店老板手里,而古玩店老板本人不费力气赚到了天文数字的中间费。这甚至成为一些古玩店的重要业务之一。
“作为礼品的古玩、字画,早已背离了其真实的价值,成为了一种‘介质’。”官场小说《青瓷》的作者浮石这样评价。“在商人和官员之间,‘雅贿’改变了直接送钱的方式,两个人之间不是那么赤裸裸的行贿受贿关系,而是有了艺术、收藏这些高雅的面纱。”而且艺术品本身估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在真假之间也难有定论,这就使收到艺术品的人可以辩称不知道真实价值,似乎变得温情起来。
而这种温情终究是一层面纱,礼品中的情感和审美属性已经被货币属性逐渐侵蚀,审美的培养显然没有财富群体的崛起这般迅速,大量新贵阶层对于“品味”的要求与艺术价值并不对等,艺术品作为礼品不过承担“介质”的功能。有的直接通过第三人收购赠品,有的由古玩商作为中介,甚至还有通过拍卖来实现货币输送,赠送给官员一个赝品,再通过关系做一份鉴定,进入拍卖行拍卖,自己以真品的价格购买。刘尚勇并不否认个别拍卖行存在暗箱操作,他说:“全世界只在艺术品领域开了这一个口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艺术品不必标明产地、时间、工匠,大部分时候,图录里不写收藏者,不打收藏印,匿名拍卖。”
“一开始找人写一些吉祥的词,比如‘鹏程万里’、‘难得糊涂’等。当时最大的热门是启功先生的字,写首唐诗,很文雅,字也漂亮,装裱好了,送给领导或者父母。除此之外,三四流画家画的山水花鸟侍女,也都很好送,很多不知名的画家今天仍然是礼品画主要的生产者。随着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购买力越来越强,也不再满足于几百块钱几千块钱求字求画。随着消费能力提高,收藏热的兴起,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投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