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和那些收藏 公关一哥的艺术收藏之路
90年代初林小姐被家族派到上海搞项目,而上个世纪末的上海会同时使用普通话、上海话、英语、粤语的语言人才并不多见,包一峰的工作经验和语言能力,使他获得Pearl私人助理的工作,在其半岛酒店和衡山路41号项目先后工作过。期间Pearl成立了对比窗艺廊,而这个机构当时主要经营来自欧美的艺术家设计家居作品。这些弥足珍贵的机缘令小包接触了很多外国的艺术品和艺术家:“Pearl无论是对颜色的感觉,或是对艺术家的感觉,都是非常超前的。我在她身边,看到了许多前卫的东西。”
还有一个导师,则是如假包换的艺术家本人了——陈逸飞。包一峰的酒店工作经历令他擅长活动策划和实施,他的英语又能够帮助画家进行国际化交流,于是他通过陈娟红的介绍在陈逸飞最早开的模特公司里当起了兼职——“其实把我真正带入时尚圈的人就是陈逸飞。他倡导绘画、雕塑、时装、电影、杂志一起搞的那种大美学概念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他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我当过陪同,也更加了解他的经历和他不少艺术创作的想法。”问起小包是否买过陈逸飞的画,他笑说没有啦。原本陈先生答应过送他一幅素描作品,但先人已去,这份美意也随风逝去……
就是这样的三任导师,不分先后不分排名地从各个角度,给包一峰提供了浓浓的艺术养分,令他成为今天这个真心喜欢艺术的热心买家——连他自创十年的公司里,都满满当当挂着油画、版画、摄影、雕塑、装置各类作品。
那些年和那些收藏
我们很羡慕小包的“艺术收藏之路”跟上海当代艺术兴起的路径差不多可以重叠,而人生的不同构造其实多少蕴含在一些机缘巧合里面。
面对这位从时尚起家的公关业一哥级人物,我们难免想知道他对奢侈品和艺术品的态度孰重孰轻。出乎我的意料,小包坦诚“我对艺术品的热衷其实远远超过对奢侈品的喜爱。奢侈品对我而言更多是工作需要,是跟品牌沟通的一种方式;而艺术品,则是我一直喜爱的,只不过早先从财力物力上来看不一定有足够储备。当下的艺术市场越来越热,那我觉得也可以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一种收藏,同时拥有那种保值甚至升值的功能,何乐不为呢?”
包一峰目前较多购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除了喜爱之外,其较大的升值空间也是选择的原因之一。有时候,画廊还没签下来的年轻艺术家,包一峰就买过他们的作品,比如赵要的一个灯箱装置,就摆放在小包的公关公司大门内侧,“我买的时候,他还没签北京公社。当然,赵要签了画廊后,我还从画廊买过些他的作品,否则直接去跟画家买买破坏人家画廊行规也不好,但一般老客户画廊总会优惠的,甚至连画家都会跟画廊帮你打招呼。”其实包一峰的收藏名单上并非只有年轻艺术家,从当代艺术风云人物刘野、曾梵志、丁乙,到近代大师关良等等,他也都有涉猎。
就这样一路买着收着,小包跟艺术家们也熟识起来。画家薛松的“拼贴”源自他靠近静安寺的“小剧场”工作室的那场大火,而包一峰之前就住在巨鹿路常熟路附近,当时的那场火灾他听说过没见过。而当薛松跟包一峰相识后,谈起那场火灾时俩人顿然生出亲切感来,他记得薛松也曾感叹过“你是第一个买我作品的中国人”。后来为了表示友好,薛松还专门为他创作了一幅“一峰”的拼贴作品,画面中的“峰”字显而易见,而那个“一”,却是由一条纵向的红色来担纲。小包由衷地说:“跟艺术家认识后,你再买他的作品,欣赏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
他买画的前提之一,就是要跟这个艺术家认识,“有机会跟艺术家直接沟通的话,才会比较了解他创作的目的和意图。油画还好些,那些比较抽象的装置或晦涩的影像,如果不跟艺术家聊过的话,就很难理解他的概念或是灵感来源。”而当他跟某些艺术作品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刻,就会决定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