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报告:谁在收藏年轻艺术家

2016-10-13 14:11:50来源:中奢网
字号  

  混迹艺术行业的人都听过这样一个励志段子,资深艺术经纪人伍劲在1995年回母校参观时看到并买下了夏俊娜的画,一年后,这次投资令他赚了三倍。十年后,夏俊娜的一幅作品市场价格达到50万,较当初整整翻了100倍。尽管在2010年一篇《中国金牌艺术经纪人 TOP10》文中伍劲并没有被列入前十名,但是文章最后还是点出“美院体系的五只小天鹅:伍劲、田恺、林松、柴宁、尤永,都是美院毕业的,意识形态相似,他们五个人不相上下,这五个人加在一起去年差不多有一个亿的交易额。”总体来说,不管近年来的当代艺术市场如何动荡,年轻艺术家始终是个充满活力的板块,就像星空间总监房方所说,拍卖市场中很少有像年轻艺术家板块那样持续保持着活力和热度。这种坚挺性体现在哪里呢?他认为,研究一下2011年的交易价格,就会发现如果单件作品能够在50到70万的话,就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价格,有很多我们所了解的传统意义上说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二、三线艺术家都是很难维系这个价格,甚至有时在十五万到二十万的交易都不保,而对比年轻的板块,却相对比较坚挺。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最近几天,擅长和时尚品牌合作的房方连续策划和参与了两场展览,一场是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陈可自传绘本发布展《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另一场是在798时态空间和杜蕾斯合作的《解禁之后……新一代的性与爱》,参展的的年轻艺术家有陈飞、陈可、高瑀、黄宇兴、欧阳春、韦嘉、烟囱、温凌、金钕等人,他们均是星空间所代理的艺术家,集体展示了近几年房方所打造出的“Super Star”。造星制度从欧美传至亚洲直到中国无疑是文化商业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营体系,媒体曾经这样形容这条造星之路:艺术家创作作品——参加各种比赛——被画廊发掘签约——画廊推广宣传,通过展览等亮相——被拍卖藏家认可——艺术家身价提升——创下新的拍卖纪录 。运行这套体系,优势、劣势自然不言而明,名嘴兼收藏家蔡康永曾说“艺术家自己,倒不一定要有‘做明星’的自觉,但是负责栽培艺术家的专业人士,也许可以看看娱乐圈的各种案例。”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一些来自娱乐圈的新晋藏家更是深谙造星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众所周知陈可目前的作品价格不菲,上拍最早是在2005年,最高成交价是3.8万元,而在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其作品《蜗牛的家》已经拍得135万元。在一个展览现场记者获悉尽管陈可的作品如此昂贵,还是有很多人来追捧,其中也包括华谊系的明星、李亚鹏以及房地产大鳄的夫人们。正应了蔡康永那句话“对这些‘没什么了不起’的明星(艺术家),我们愿意买账,多半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吸引我们的魅力,或者是他们的表演,能陪伴我们抵挡生活的乏味。”不得不说在对具有未来价值的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估量和推广上房方、伍劲等画廊老板、经纪人做的比较成功。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难道这就说明年轻艺术家的前景和市场真就是一片光明吗?收藏家曹军有不同的态度,他认为“买年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关键是要有眼力,要对他们的学术方向和潜力有深刻认识。但是艺术市场说起来也是非常残酷的,像以前尤伦斯当时收过的很多画家,现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相比较而言,买当代比买近现代的作品对买家的眼力要求更高,因为如果判断失误,很可能血本无归。所以除了像李青这样的艺术家,其他如果碰到价格低的、还不错的也会买一些,但是不多。”这就透露出一个问题,年轻艺术家是否缺少一个长期的、培育型的市场环境?正像翰海拍卖公司油画部经理柴宁所说“年轻艺术家在每场都能交易的人,其实很少,也不会随便冒出什么黑马出来。真正的藏家锁定的目标其实非常有限,他们只争夺重要的三、四个人。”从而越来越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年轻艺术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概括来看,有人认为艺术家是否科班出身很重要;有人认为展览履历很重要;有人认为主要是看卖相如何;还有人认为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更重要,答案五花八门。但结果也许会像hi艺术杂志所总结的那样,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没有人会百发百中,但只要中奖,回报就难以估量。”  与那些乐观逐利的市场情况不同,一些策展人和批评家还是对年轻艺术家市场抱有观望的态度,身为80后的独立策展人夏彦国认为抛开年轻艺术家的优点不说,他们之中也存在着一些避免不了的时代问题,例如对符号的重新“挪用”与“模仿”严重影响了艺术家本质上的原创精神,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一种表现。批评家朱其始终认为目前大量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国际收藏家迟早有一天会后悔自己这种不理智的投资,还说“当代艺术在政治中的缺席”主要是年轻艺术家的责任,在70后、80后艺术里面,大部分是在做卡通啊,美女啊,流行图像,好像这一代人已经觉得这些东西不存在了,现在鼓励你消费,崇拜明星娱乐,表面上让你不关心政治,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最大的政治。而作为国际策展人的黄笃则认为,即使年轻艺术家有问题也是因为大环境的原因,最严重的是批评家的集体失语,一方面对艺术行业不再进行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对学术问题不再深度关注。龙艺榜画廊总监龙羽也参与了这类讨论,他说,我们经常会看年轻人的作品,发现很多人有共同的弱点:题材的肤浅累同、情绪的做作矫饰、风格的模仿。我建议年轻人思考如下的两点:第一,当下和永恒。思考一下十年后你会如何看自己今天的作品;在时髦的图像落伍之后,是否只会露出思想的疲软和幼稚?而相对于此类学术质疑和市场热捧的两种温差,伍劲则认为“艺术家要获得成功,除了有黄笃这种策展人的学术认可,还要有王新友这类画廊经营者的引导,尤永、王丛卉等拍卖公司的上拍。”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除了像前文提到的收藏家由于年轻艺术家市场前景还存在捉摸不定以及历史判断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造成了价格的起伏之外,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他们还将持续面对更多的困难:巨大的经济压力、收入不稳定、作息不规律、频繁的搬家以及急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正像日本电影大师北野武以自我为题材的“三部曲”作品之一《阿基里斯与龟》里所演绎的那样——年轻艺术家在强大的传统和现实面前其实才是一个真正的弱者。而面对重重困难和困惑,艺术家徐冰也针对年轻艺术家说“你只管工作吧,不要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被发现。其实在今天,由于回信的方便,基本上不存在像凡高那个时代的悲剧了。美术馆和策展人与艺术家一样,急的是没有更有意思的作品出来。你只要能拿出好东西美术馆策展人就会来把你的作品抢走,拿去展览。”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那么对刚刚兴起的年轻艺术家市场又该如何培育呢?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陈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尽管自己从学校出来后的艺术道路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她也知道艺术家这职业实在是个淘汰率很高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面对更多困难。”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十几年来艺术市场的过滤与自我完善,再加上70后艺术家、80后艺术家已经三十、四十岁左右,年轻艺术家的市场不但趋于稳固,甚至还带动了同年龄阶段的收藏家们的关注,80后的收藏家朱斌峰毕业于中央美院,他的藏品大约有七十到八十件左右,购买名单上有梁欣然、姚华、张洁白、黄然等人。朱斌峰说他收藏某一件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此艺术家在两三年后变成了市场明星,他就会选择性的卖掉一两张,这样他就可以用升值的钱去收藏更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同样年轻的收藏家杨大宇认为与自己年纪相仿的艺术家作品更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同时他也承认,收藏80后的作品存在很大难度,既考验功力,又充满不确定性,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最后根据自己的预算合理出价。不难看出,以上种种市场迹象体现出藏家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更多还是处于“试水”阶段,但也可以看到其感兴趣的程度以及收藏规模几乎与“成熟型”年轻艺术家处在同步成长水平线上。苏富比当代艺术的主管林小姐在这几年观察拍卖场后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藏家有年轻化的趋势。一方面受其上一辈的影响,他们很早的便融进了这个圈子,但是和他们上一代人不同的是,他们有着更宽泛的视野,随着更多二代藏家的介入,这个市场也会随之更加多元化。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伍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年轻艺术家的盈利会很难这是肯定的,所以要渡过一个漫长的不盈利或者说亏损的时期。可一旦走出低估的阶段,他就可能会获得一个很高速的增长。所以已经成功运营玉兰堂画廊的他现在通过Hi小店来投资更多年轻的艺术家,不过很有可能是投资30个人,却只有两三个人有回报,这是一个可以预期的事情,因为不可能所有的艺术家都会成功,所谓成功指的是少数人,如果大家都成功了,那就不叫成功。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不同的声音也有,北京空间老板李苏桥认为现在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经偏高了,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复兴阶段,和中国不同,在西方艺术家都是靠打工来养活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显而易见,很多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做不到这点。至于培养机制,他也认为西方的大画廊也并非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收购艺术家。伍劲则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年轻艺术家在创业的时候,给他一个适当的支持,让他可以渡过最初的最艰难的阶段。因为一个艺术家在他25岁上下的时候,都还解决不了温饱的话,他肯定要出问题的。而不管需不需要一个培养机制,不容忽视的是六、七年以前80后的高瑀卖2000块,现在卖20万,涨了几百倍,这无疑刺激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共同建造新的游戏规则。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正像李苏桥预示的那样,年轻艺术家也会像50后、60后艺术家一样出现优秀的艺术家,时间终会把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地位拉平。Qsz中原财经_中原网·财经频道

上一篇:古玩市场的蜕变之路在何方
下一篇:艺术收藏:商业价值vs个人趣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