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理财需分清存单保单 5万存款瞬间变保险
事件描述:
我是一名65岁的老人。2008年11月,我到家门口附近的银行存款5万元,这里面的部分钱,是我儿子的死亡补助金,也是自己的养老钱。结果,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找到我,说钱存在银行利息低,她有一个好的途径,也是存在银行里,但利息要高,而且有很多赠品。我禁不住劝,就听了她的话。
几天后,她给我拿了两份保险单。我年纪大了,又没有文化,但一看是保险,而不是银行存款,就有点不高兴。看看保单,一份是“国寿鸿泰两全保险”,保费3万元,保险期限5年,这份保单还能勉强接受。再看另外一份,则是“国寿安享一生两全保险”,保费是2万元,但保险期间却是39年。我当时就有些急了,质问业务员说“不是一起存的吗,怎么还分两份?这份39年的保单,我到死也拿不到呀。”这个业务员就哄我,说让我帮帮忙,她有任务,而且她说这个保险更合适,听她的没错。
我坚持不同意,保险业务员就让我等等,她去解决。结果,一下子就没有了音讯。一年后,这个保险员又突然露面,让我再继续缴费2万元。我这才知道第二份保单要连续缴费5年,每年都要2万元,而且,取钱要到39年后,被保险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年满70岁的时候才能领取。我很气愤,提出异议,但是,保险员连蒙带哄,说:“不要着急退,现在交费期快到了,如果超期不续费的话,原来交的2万元也没了。”我很害怕,赶紧四处筹钱,交了这笔保险款。
现在的问题是,我还要每年继续交保费。我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一个月就1000元的退休金,一年收入都没有2万元,让我怎么交这笔保费?我多次找到业务员和保险公司,但却始终没有人理睬。后来,我又了解到,按照规定,保险员应该将保险合同上的条款给我解释清楚,应有我和女儿两个人的亲笔签名。但是,业务员根本没有给我讲什么保险条款,只是告诉我这是存取,至于签字也都不是我们本人签的。而且,按照规定,保险公司应在投保后对我们进行电话回访,我也一直没有接到保险公司的反馈电话。
买保险应该跟买家电一样,需要根据各人所需,而不能强行推销。我明明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但保险员为了完成任务,却让我把毕生的积蓄、我的一点养老钱都买了保险。更何况,后面的保险,还要求我每年都要交费,这与我的实际经济状况严重不符,这个保险设计本身就不合理。希望报社予以关注,解决我的困难。 投保人 祁女士
●调查
中国人寿保险天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左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在向公司相关部门了解后,已经决定对祁女士的保险作出退保处理。“是否存在代签名、没有客户回访等关键流程?”对于记者的询问,该负责人很诧异:“我们都答应给退费了,还查什么?”“查清事实,是希望贵公司能在了解情况后,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规范管理。”
该负责人调查后,再次反馈称:“我们问过保险员了,保险员说祁女士是给女儿周某投保,祁女士代替女儿签了名。虽然按照《保险法》,这是不允许的,但是,她们都是一家人,又是祁女士主动要求的,这么做,是为了让投保户省事。祁女士说她没有签字,她又提供不出鉴定报告,怎么证明?”中国人寿左女士说,祁女士称存在销售误导,“但她有证据吗?没有证据,怎么能证明她说的是真的?再说,她在第二年后又主动交了2万元,在这一点上,也说明她是自愿的,怎能说是我们误导?”左女士说,考虑到祁女士四处反映,报社也给予过问,该公司同意给她做退保处理,但她又提出利息和其他方面的要求,“我们正在研究,看怎么处理。”至于祁女士所称“没有电话回访”一事,左女士说她还没有问,待问明白情况后再做反馈。截至发稿时,本报尚未接到反馈。 本报记者 胡然
记者手记
为何投诉的多是老年人?
尽管祁女士的问题解决了,但却留下了很多思考。本报近期接连接到多起保险方面的类似投诉,在这些纠纷中,投保人多数都是老年人,而且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经济状况也不是十分理想。
保险公司为何纷纷将目标投向这些老年人?采访时,有保险从业人员直言:这些妇女大多缺乏辨别能力,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保险,很多保险业务员为追求短期效益,将这些弱势群体视作了“猎物”。花言巧语地诱导,避重就轻地介绍,再加上一些小恩小惠的礼品,成了这些业务员猎取“猎物”的手段。
“我是在银行存的钱,怎么成了保险?”当这些老人意识到问题要求退款时,才发现已经上套,要面临长时间,几年甚至数十年的保险期间,如果强行退保,不但没有利息,反而要承担相当大数额的违约损失。通常,这些老年妇女没有任何证据意识,想要维权,但又无法证明自己被骗而不得不接受现实。本身经济状况的窘迫,再遇到这样的骗局,对这些老年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此外,由于自己的糊涂,这些老年人通常还要遭遇儿女的埋怨,即使有的子女表示理解,这些老年人也会痛悔、自责,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影响家庭和睦,严重的还会造成家庭悲剧。
保险是一份朝阳行业。一份贴心的保险,应是给市民多一份保障的护身符,或是一份更灵活的投资渠道。保险的营销,应该自愿、公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应追求一时的效益。保险市场的做大做强,靠的应该是诚信,而非欺骗。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让每一位投保户都能全面了解所投险种的各种利弊,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资金纳入保险保障之中,心悦诚服地认可保险的保障优势,保险业才能真正赢得市民的信赖,才能真正迎来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