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险企掌门献策:低利率下寿险业如何脱困
冬日渐临,保险公司已感凉意上心头。困扰他们的不单单是投资收益下滑,还有当下错综复杂的利率环境下,如何应对新压力、新挑战,亟须拿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上证报记者获悉,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期力邀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韦莱韬悦组织了专项课题研究,收集分析了大量海内外市场的案例经验,并且走访了多位宏观经济学家以及行业内16家大、中、小型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听取了这些一线人士对复杂利率环境的想法和见解,为行业献计献策。
利率困局下迎三大挑战
虽然同处一个行业,但由于经营模式不同,大型寿险公司与新锐中小寿险公司当下面临的潜在风险并不一致。多位受访的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新锐中小险企多为“资产驱动负债型”模式,特点是产品周期短、资产周期相对长,因此最大的潜在风险是流动性风险。
虽然近年来新锐险企表现更为抢眼,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大部分寿险公司仍是传统的“负债驱动资产型”模式,特点是产品周期长、资产周期相对短,因而对利率环境敏感度高。
而利率环境对传统寿险公司的影响,在利率下行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在产品负债端,低利率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寿险产品在利率下行环境中的相对竞争力的确会有提升,但对存量保险业务而言,利率下行将意味着负债上升,利润和偿付能力全面承压;其次,资产端的挑战则表现为,利率下行使得寿险公司到期资产和新增资产投资收益率降低,进而降低整体收益率。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资产负债管理。对于重资产属性较强的保险业来说,资产负债管理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准绳。所谓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要使保险公司在资产端、负债端实现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在利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幅提升。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寿险公司面临的上述三大挑战,专项课题研究小组在广泛调研后完成了专项研究报告《复杂利率环境下中国寿险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引起行业强烈共鸣和积极反响。
记者从相关渠道拿到了这份报告,报告的核心观点认为:当前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巨大的增量市场,利率环境相对温和,且进入低利率环境时间较短,这三点为我国寿险公司及时调整积极应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倒逼现有盈利模式转变
具体有哪些应对之道?16家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在报告中建言献策,主要从盈利模式、负债、资产和资产负债管理四个角度入手,目标直指提质增效。
首先是改善现有盈利模式,摆脱这几年来寿险公司对利差的过度依赖。以当前利率下行环境为契机,加速回归长期储蓄和长期保障本源。并正视费差损严重的现实,将经营模式由粗放式逐渐向集约式过渡。
其次从供给侧进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和加强产品风险管理。改变过去对短期储蓄理财型产品的过度依赖,提升长期储蓄和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开发力度和销售比重。
再者从投资的角度看,主要的调整应对策略包括调整资产周期、调整资产配置和拓宽投资渠道三个方面。海外资产和跨周期资产一直都是全球保险公司应对低利率环境的重要举措。报告为此建议,寿险公司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境外中长期投资的力度,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同时,对公司绝对收益率的提升和风险的分散形成有效的补充和支持。
最关键的还有调整资产负债管理,包括强化管理理念意识、动态调整管理策略和实现适当有效错配。从国际经验来看,如果片面强调资产与负债匹配,则很有可能在减少波动性的同时,锁定较低甚至负收益。因此,报告建议,在复杂的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和公司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并动态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资产和负债间的有效错配,赚取适当的收益,避免陷入绝对匹配的误区。
“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利率环境,既对国内寿险公司经营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行业整体转型优化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业内人士认为,复杂利率环境在考验全行业经营和管理者智慧的同时,也为行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