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容易退保难 银行卖保险部分属忽悠
你会理财吗?你想理财吗?你在理财过程中遭遇过陷阱吗?针对本报接到的各种关于理财方面的读者投诉,记者或前往打探、或暗访调查,希望能通过此组系列报道,让你的理财之路更顺利。
股市有黑色幽默,曰: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西服进去,三点式出来。有人套用这样的句式,调侃不良银行网点:一万进去,七千出来;笑脸进去,落泪出来。
前述调侃也许有些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存单变保单、遭忽悠误买保险的投诉接而连三。近日,本报记者对银行卖保险的情况进行采访和调查。
遭遇忽悠:存钱未果损失近5000元
2月23日下午,虽然天气不太好,但龙铭(化名)仍旧出了门,他要到汉口台北路附近的一家国有银行网点。在那里,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与他约好,就退保事宜进行最后协商。
事情要从一年前说起。2011年1月22日,龙铭到台北路上的一家银行网点去存钱。在他取号等候时,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走上前,向他推介一款理财产品。
对方称,每年存1.5万,连续存5年,十年之后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可达十二三万,差不多在本金基础上翻一番,比存定期划算无数倍。对方还说了一大堆好处,包括送保险等。对方着西装,看起来很职业,也很热情。龙铭以为对方是银行工作人员,想着回报也很丰厚,就掏出1.5万元,购买了对方所说的理财产品。
今年春节之后,一条手机短信打乱了龙铭的生活。短信内容大意为:已到缴费期限,请尽快缴纳1.5万元的保费。
龙铭急忙进一步咨询。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初向他推销的年轻人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驻点员工;当初购买的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一份“保险”。
当日,协商的结果是:龙铭退保,但当初缴纳的1.5万元保费只退10300余元,损失4600余元,损失比例超过30%。
记者调查:走访9家银行3家存乱相
到银行去存款,结果遭忽悠、误买保险。近一个月来,本报就接到十多起类似投诉。从银行类别来看,投诉多指向几家国有大行;从地域上来看,投诉多指向东西湖、蔡甸等远城区。从投诉者的构成来看,多为中老年人、个体经营户、外地来汉务工人员,这个群体有一个共性: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对存款与保险的区别缺乏清晰认识等等。
本报记者近日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前往徐东、江汉路等银行扎堆的地段进行了暗访调查。此次共走访9家银行网点,既涉及国有大行,也涉及股份制小行。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共发现3家银行网点服务不够规范,占总数的1/3。问题集中表现为:保险公司驻点人员冒充银行网点人员单独接待顾客;有意混淆保险与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夸大保险合同利益;风险揭示不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