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2011大陆海外并购交易数量金额均创纪录
在眼下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对像雷士照明这样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次难得的并购时机。毛区健丽告诉记者,从欧洲的金融危机出现之后,机会特别多,而且容易谈。在以前,竞争很多,现在中国的市场越发变大,收购能力加强,另外,收购完之后,员工可以留在公司,不过,在谈鹰看来,是否做出并购的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并购后能否实现企业融合,产生协同效应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正是出于这些担心,在雷士照明心目中,对跨国并购的目标对象有着自己的标准。那么,对今天出现的这家外国企业他们又是怎么判断的呢?谈鹰告诉记者,一般会通过他的渠道成熟度和产品设计来得出结论。如果说,几年前当联想、TCL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还只是投石问路,现在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了不少中国企业的集体选择。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普华永道统计,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额创下历史新高,并购交易数量达到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和数量上的增长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的商业表现也更加成熟,越来越多地企业认识到,跨国并购并不是简单地买卖,真正的考验是在完成交易之后。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表示,企业在怎么选择行业方面比较精细,2007年生产工程机械的中联重科,完成了对世界第三大混凝土设备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购,一举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阵营。现在虽然几年时间过去了,但随着时间的积淀,这起成功并购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赵令欢告诉记者,收购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收购好之后,也会有很大的回报,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动作。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并不乏跨国并购的挫折和失败。毕竟,跨出国门需要面对陌生的市场环境、全新的商业规则和差异巨大的社会文化。面对这一道道难题,中国企业短短十年左右的并购之路远不能找到全部答案。那么,在眼下红红火火的跨国并购潮中,中国企业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还有哪些急需弥补的短板呢?
赵令欢说,现在是处于叫做早期学习阶段,以前可能就是偶尔个别企业尝试,现在有一些企业都在研究这件事,都在尝试,但是毕竟这个中国的企业国际经验还不是特别足,所以还是在一个摸索学习的阶段。
陈兆丰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处于一个早期的阶段,如何来利用这些,很多企业在做一些海外并购之后,其实他们只是拥有海外公司的主权,把管理权下放给并购的企业本土的管理层,相对地整合也都很少。可见海外并购还没有真正去达到那种协同效应的并购。
尽管今天的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上多少还显得稚嫩,真正熟练掌握国际商业规则还需要磨练。但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持续稳定增长的成就,仍然让大家对中国企业在海外舞台的表现充满期待。虽然,中国企业这轮并购热潮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全球经济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积极参与。陈兆丰告诉记者,我们会看到有一轮一轮的浪潮持续下去,甚至有研究公司预言,接下去十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会达到1万亿美金的规模。
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据此表示,中国的投资潜力是很大的。中国有很多的资金,其“走出去”战略包括很多国家,因此,我们非常期待减少误解,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导或者是了解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准则,虽然不是一种条约,但也是一种长期的相互谅解。
半小时观察:
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逐渐清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会逐渐成熟并常态化,这是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商业规则千差万别,中国企业走出去,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如果说早期的海外并购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那么现在经验丰富了则需要更加平和的心态。而从理性收购、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不光是企业要想清楚海外并购的方式和意义,我们也希望掌握更多资源的政府部门帮助企业给出更多的政策解读和支持,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让中国资金在海外发挥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