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专注“小米生态链” IPO可以再等十年
更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也是我一直以来持有的一个大的观点,包括我在总理座谈会、人大讨论会上都谈到,希望把互联网战略能够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为什么要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有几个原因:第一,互联网行业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除了美国,我们没有对手。第二,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方法。用这种思维武装传统产业获得的成绩可能也是颠覆性的,因而“互联网+传统产业”会极大推进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会大大提高整个运作效率,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全球化竞争力。
互联网的粗放式发展,到今天有很多问题,包括管理问题,产业发展还有巨大的困难。如VIE(协议控制)结构到底该怎么弄,互联网企业到底可不可以在我们国内主板上市等。一个VIE结构就会给公司提高很多运作成本。有一个很小的税种叫印花税,每笔交易交万分之五。因为VIE的结构,要交两次,这显然不合理。互联网公司的效率就会在无限复杂的结构里消耗掉。
这样的问题很多。互联网行业本来具备的能量可能更强,但是内耗又削减了一部分能量,能不能把这个内耗去掉。
这是为什么在总理座谈会时,希望能提高互联网产业的高度。先管好,在管好的前提下怎么样加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怎么鼓励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这将会极大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重视这个能量,并把这个能量转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我跟总理谈了半个小时,总理觉得有道理。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怎么实现创新驱动。我是认为,怎样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生产关系的重新组织,中国能往前走一大步。
前段时间黎万强(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整理了一本叫《参与感》的书,就是把小米的秘密公布了,想推动整个社会进步。首先把产品做好,不惜成本做好,通过模式创新、提升效率,把它弄便宜,而不是通过偷工减料,这就是小米思想的精髓。
一年多前,我们开始了一个叫“生态链”的建设计划。如果大家说小米能干成,是雷军这帮人厉害,我说不是,是小米的这个模式厉害,我愿意帮助大家复制。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复制100家的计划,现在已经复制了20多家,成长极为迅猛。
我真的认为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优势、中国经济后发优势,我们获得了互联网的智囊。如果把它用好,再产生一堆具备世界竞争力的消费类品牌,我觉得是很可怕的。
整合全行业的服务性平台
日报:现在国内的手机市场,是竞争红海,小米如何差异化地胜出呢?小米所在的这个行业,如何与其他同行和谐共存?
雷军:小米的目标是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我觉得大家买我们国产的手机都是好的,都是支持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也希望国内厂商竞争的时候,枪口抬高一尺,不要背后开枪,手机全球市场大得要死,我们能不能枪口抬高一尺,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我们做了手机,其他国产手机公司没有死掉,反而变更强了。就像我们在水池里放了条鲶鱼,如果不放鲶鱼,整个行业都进步不了。
今天整个移动电源的市场,出现很多新的牌子,极具竞争力。所以,一条鲶鱼进来,整个行业被激活,大家都要跟小米移动电源比品质,比成本,比效率,这是个良性循环。大家你追我赶,友谊竞赛,越来越强,我们还可以去印度打,去印尼打,在全世界打。就像三星成功的时候LG跟在后面,华为成功的时候中兴跟在后面。
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你有没有能力比紫米做出更好的移动电源或者更个性化的移动电源,能不能比我们效率更高,这样整个中国才能进步。
日报:之前阿里上市的时候马云一直在提一个词叫“生态系统”,刚才你在提“生态链”,请问,小米构建的生态链是什么样?未来小米最高的增长点除了手机、电池和路由器之外,下一个将要进入的产业是什么?
雷军:首先,小米没有下一步,小米专注先把三个产品做好:手机平板、电视盒子、路由器,这是我们自己做的。让大家专注把这三个产品做好,不表示三五年以后不做第四个方向,但是这几年要专注。
其次,关于生态链。小米手机涉及到的生态链从应用的生态链到服务的生态链,再到硬件的生态链,实现全整合。因为手机实际上是一台电脑跟各个东西的衔接。
小米在整个行业里的创新,至少包含两个:一是分发服务,即服务商店;二是硬件商店。服务商店,就是小米生活,直接接入服务;硬件商店,直接把手机周边的所有智能硬件全部接入。
你在做智能硬件的时候,不用推销,小米手机都有,点开看看,这一类要不要,需要的话看是哪个公司的,不管是不是小米投资的,我们把它当APP看待,把整个产业链拉起来,我认为这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智能硬件的创新应用。
小米今年上线了服务商店,马上要上马硬件商店,把所有东西全部打通。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为什么会强调生态链。反过来讲,我复制了一百家硬件或服务公司,又复制了小米模式,从而丰富和补充了小米生态链,形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小米是个极其开放的公司。举例说,紫米是做通用化移动电源,你要是可以做个性化,小米也可以支持你。开放、透明、合作,都是互联网的关键词。小米会给客户更多的选择而已,这大概就是我们支持整个生态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秦夕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