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旱灾蝴蝶效应:中国输入型通胀风险抬头
金融服务的意见》,指出金融部门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合理调配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全面改进和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不过,拿金融去支持水利本身就比较难执行,因为金融活动需要有盈利支撑。据此分析,水利板块受到的影响甚微。
再来看农林牧渔板块。
大豆豆粕方面,由于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美国又是全球大豆主要生产国与出口国,因此对美国干旱天气的反应比较明显。
豆油等食用油方面,因其关系到CPI走势,因此价格上涨所受束缚较多。近期中粮、益海嘉里等企业宣布提高旗下食用油产品的销售价格。7月24日,发改委“约谈”中粮和益海嘉里,希望企业保持食用油价格稳定。中粮表示,价格上调主要基于成本压力。益海嘉里方面也表示,自去年底以来,国际、国内食用油原料市场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企业承担了巨大损失,本次调价5%左右,也只略微减少了企业亏损。
玉米方面,虽然美国是全球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与出口国,我国目前每年也要进口玉米,但我国玉米还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口比例约为3%,因此短期内受影响有限。
水稻、小麦方面,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我国粮食总产量九连增,有效地保障了供给。政府保有大量粮食储备,调控严格,因此主粮价格受外盘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美国干旱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实际上主要影响大豆豆粕等饲料原料。另外,种子生产也因美国干旱而起到较强的提振作用。
在农林牧渔各子行业中,我们认为,种子生产行业表现突出,尤其是品种储备丰富、提价能力提升的上市公司,值得重点关注。在饲料行业中,虽然目前饲料行业处于整合过程中,有利于大型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抢占,但上游原材料上涨超预期,带来单位盈利持续下降,下游生猪价格反弹却低于预期,导致生猪养殖业的盈利改善程度有限。短期内饲料原料的上涨及下游养殖遭遇的大型疫情,将给饲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风险。
/专家观点/
国际粮价剧烈波动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李国祥(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粮食市场急剧波动,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我国如何应对这次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是置之不理,还是未雨绸缪、积极运筹?
首先要确定的是,对于这类市场变化,我们难以置身事外。
我国逐渐成为粮食进口大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占世界贸易量的近一半,玉米等主要粮食的进口越来越多。过去那种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袖手旁观策略,可能很难再做到。
尽管我国大米、小麦甚至玉米的国内自给率都很高,但是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高度融合的情况下,作为世界最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美国的粮食生产遭受严重旱灾而导致粮价大涨,我国任何试图将国内国际市场割裂开来,以免遭国际市场波动冲击的做法,可能都只是徒劳。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东南亚很多国家大米严重短缺,而我国稻米供给充足。我国和其他多数国家一样,实行禁止出口政策,但不仅没有完全禁止住出口,反而造成走私猖獗,后来国际粮价大跌,我们失去了很多经济利益。而且,事后还遭受一些国际舆论的批评,大国形象受损。
但是,国际粮价高企时,我国应审慎进口。
国内现在对我国粮食多年增产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怀疑我国的粮食库存。这种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对于促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粮食安全和确保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忧患”过度,在这个重要时刻往往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损害,对于指导粮食进出口政策选择也会带来不合时宜的影响。
美国干旱,粮食增产调低,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迅速反应。如果进口国此时担心粮食未来涨价过多,或者出于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进口,势必造成粮价新一轮大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对我国粮食总量和库存有信心,对国际粮价上涨不要反应过度。退一步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进口粮食的购买能力不是问题。在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沉着、从容应对,往往是最后的赢家。
从长远角度看,我国要培育粮食定价的话语权。
近期国际国内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出现“南辕北辙”的分化。全球小麦估计明显减产,产需将出现缺口,国际市场小麦价格预期上涨。
今年国内小麦连续第9年增产,但与往年不同的是,收购市场不但没了抢购,而且新麦上市后交易清淡,小麦价格预期下跌,社会上一些收储企业持观望态度,买涨不买落现象突出;粮农在成本上升后对小麦价格偏低状况深感困惑,销售积极性不高。
不可否认,当前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和国内宏观形势以及宏观政策都不支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但是,即使不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的粮价上涨压力等国内因素,单从国际粮食市场运行态势及其传导效应来看,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后期走势的不确定性也会明显增加。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政府顶层设计,还是国内粮食加工经销商,特别是粮食进出口商,更需要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农产品市场,促进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