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中国人巨有钱特喜欢房子 是做地产的天堂
原标【冯仑:中国人巨有钱特喜欢房子 是做地产的天堂】
冯仑在清华大学蒙民伟厅南方周末主办的中国梦论坛上发言。 (冯飞/图)
冯仑的中国梦:希望中国有一个法治基础上充满竞争和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
“做企业永远面临两种选择:追赶或转型。如果做跟随性的决策,那么企业家很轻松;转型很累,并且有风险,但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马云当时完全也可以做个庸俗的中介公司,那叫跟随;但是他转型做电子商务,今天就成为领导者。”
“我所讲的‘野蛮生长’特指的是1993年之前,对于今天创业的人来说,我认为理想丰满不应该是野蛮生长之后的事情,而是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要理想丰满。因为创业者所面临的法治环境已经比我们那个时候不知道好了多少。”
在中国地产界,少有人有冯仑这样的学历背景——本科在西北大学读经济,研究生跑到中央党校钻研马列,所创立的企业走上正轨后他又去社科院拿了个博士学位。
冯仑还被打上“92派”企业家的标签。1992年,一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小平南巡讲话的感召,纷纷下海创业,成为今天中国商界的中坚力量。创立万通之前,冯仑就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体改委这三个体制内单位工作过6年。“92派”的代表中,还有当年的万通六君子——潘石屹、易小迪等等。
冯仑爱讲段子,尤其喜欢用男女关系来阐述他对企业和政府关系的思考,比如“政府不要到企业的怀里乱摸”,这也是他给公众和朋友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性格特点。某场论坛上,冯仑没有讲段子,同场的嘉宾、复星集团的梁信军还有些不习惯,演讲中数次提及。
“我这个人本身就比较粗俗,后来发现这样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住,就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说话风格。”冯仑说。
另一位以说话风格犀利而知名的思想型地产商任志强,卸任后开始创办书院,试图对民众进行启蒙。相比而言,冯仑自言暂时还没有“布道”的欲望,他现在的重点,还是做好万通、参与各种公益事业,并且试图用一个“立体城市”的概念来改变大城市病的现状。
2013年12月7日,在那间摆满了线装书的办公室内,冯仑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谈论自己对于房地产行业、大城市病以及企业家身份定位的思考。
“转型很累,但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
南方周末:十年前,为什么会想到去纽约的世贸新址上做一个“中国中心”,当时的万通已经发展到需要海外布局吗?
冯仑:“中国中心”是我对房地产企业的一个梦想,不是为了海外布局。“9·11”发生后半年,世贸中心的重建方案出来了,极有想象力的一个设计,远看是展开了裙摆的自由女神,标志着美国的自由精神不垮。
第一次知道这个设计,是我在北大上课时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个教授说的,当时我就有一种冲动,想参与这个地球上最具挑战性的房地产重建项目。
第二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我找到了纽约合作组织,跟他们说想买5万-10万平方米做中国中心,随后就开始了漫长的谈判。
南方周末:这是一个梦想和挑战,但并不一定赚钱?
冯仑:赚钱不赚钱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借着做“中国中心”,我们得以研究房地产在随着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纽约是人均GDP6万美元的市场,当时北京的人均GDP才5000美元。在5000到6万美元之间,到底房地产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和变化,怎么提升和进步,我把这个路径找出来,就能知道万通未来应该怎么走了。
回国之后,我开始提美国模式,推动万通从住宅向商用不动产、工业地产的转型,就是从价值链的下游制造业,更多地向价值链的中游和上游聚集。传统的房地产是用开发来推动销售,万通的转型是由服务业带动开发和销售。
所以说这等于是完成了我在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个梦想。房地产终极的路线图是什么,通过中国中心,我完全搞清楚了,对万通的未来也起到了一个路牌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去了五十多次纽约。
南方周末:当时的万通发展很顺利,是需要一些挑战,还是遇到了瓶颈,需要进行模式的改变?
冯仑:不是瓶颈,我是在做一个选择。做企业永远面临两种选择:追赶或转型。如果做跟随性的决策,那么企业家很轻松;转型很累,并且有风险,但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马云当时完全也可以做个庸俗的中介公司,那叫跟随;但是他转型做电子商务,今天就成为领导者。
跟随并不等于错,住宅这几年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很好,如果万通和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住宅上,我们在住宅领域的规模肯定要比现在大很多。但是有没有未来呢?我放弃住宅,去做转型,是一种牺牲,但我拥有了未来。能不能成功,概率一半一半。这就是企业家。
当年马云找投资的时候,我们投了他的竞争对手ebay易趣,当时确实是易趣强、马云弱,结果最后看走眼了。所以我说风险一半一半。我们现在选择的这个转型,成功率也是一半一半,但是企业家就要做这个决定。
南方周末:这几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纷纷去海外盖房子,跟国内的商业环境和房地产发展有关系吗?万通又是基于什么考虑?
冯仑:这是一个偏见。我一直说,做房地产,中国是天堂,因为中国的市场巨大,人巨有钱,中国人又特别喜欢房子。为什么不在中国本土市场做,非要跑海外做?我们就两个理由,一个是我刚才讲的,在海外做一个小的项目,做成标杆来引导国内,搞清楚本土的房地产的未来模式和增长路径。
第二,本土的客户有要求。比如我的客户想去台湾,我就在台湾做了一个;他想度假,我就给他做个度假产品。我只是为中国的客户提供服务而已,不是抽象地说非要做海外业务。我们又不是新加坡,本土业务太小,做大了就必须发展海外。中国房地产企业做海外业务只有这两种可能是赢的,其他赢的概率都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