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释放巨大潜在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实体经济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长期需求培育方面取得平衡,金融要在去杠杆和宏观杠杆结构调整之间取得平衡。”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在11日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提出上述建议。
李稻葵表示,具体来看,第一个思路是从过去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转向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抓长期需求的培育。
这几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许多行业面貌已经大大改观,特别是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做得非常成功。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需求并没有挖掘出来,14亿人口中有10亿人口还没有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很多人还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现在主要任务是培育国内的大市场,把潜在的需求释放出来,让越来越多还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口能够进入城市生活,获得培训机会,进入到现代化生活轨道中,包括那些已经进城但是没有户口的外来居民。
李稻葵提出,中国完全有望花十五年的时间打造新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果这一思路能逐步变为各个部门的政策,那么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仅可以维持,还能稍微抬高一点。“因为10亿人口还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未来还有巨大提升空间,需要空调和汽车,出行和旅游,还需要基本的社会服务。如果在十五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每年的GDP增长速度能在目前的水平上增加0.7%-0.75%。”
第二个思路是从过去强调比较多的通过去杠杆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转而认识到,未来金融问题的基本矛盾不在于去杠杆,而在于调整宏观杠杆结构。
李稻葵认为,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并不高,与美国基本相同,但美国的储蓄率大大低于中国,中国的国民储蓄率约为38%,美国不到15%,日本也只有25%左右。居民储蓄率高,投资渠道只有两种,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股权市场比较复杂,赚钱比较难,因此很多人转向债券市场,涌向固定收益市场,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去杠杆,而应该调整杠杆结构。
对于如何调整宏观杠杆结构?李稻葵称,债券市场存在国债与地方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债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具有准货币的性质,发行国债相当于发人民币,可以在国际上流行,旧债到期了可以发新债。一旦我国发行国债,世界各国央行、政府、机构投资者都会积极主动购买。因此,未来应该多发国债,并且把一部分地方债拿过来作为国债,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李稻葵表示,这两个思路转变的意义在于,如果长期需求得以释放,未来若干年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够稳定下来,甚至还会有所回升。如果金融不单纯去杠杆,而是调整宏观杠杆结构,债务可以多发,金融市场会有大的变化。股市压力会得到缓解,杠杆率不那么紧,上市公司压力会小一些,资金运行会好;债券市场更加理性,定价更准确,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会出现,但也伴随着风险,这也意味着理财市场会逐步分化。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在论坛上发布了《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500优》报告。报告显示,行业分布逐年优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已远超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更加积极;企业更加重视员工权益、节能环保,在股东权益和消费者权益两方面表现有所弱化;在社会责任表现上,东部地区企业强于中西部地区企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和股东权益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非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