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煤炭业陷泥潭:有煤矿开工年亏两亿 停工亏一亿
开工停工都是亏,共同走过“黄金时代”的钢铁、煤炭行业如今同陷泥潭
去产能,一道疼痛的减法(产经观察·聚焦去产能(上))
本报记者 刘志强
“一座40万吨的煤矿,要是开工,把煤低价卖出去,一年得亏2亿元;就算不开工,为了通风、排水、防坍塌,也得净亏1个亿。”一座中原地区煤矿的老板很无奈,现在开工停工都是亏。
“行情越来越差,连龙头企业也撑不住了。我们几年前负债率还只有60%,这两年越是亏就越得贷款,负债率已经接近80%。”一位钢铁企业董事长说。
价格跌跌不休、效益一路下滑、亏损面不断扩大……曾经共迎“黄金时代”的钢铁煤炭行业如今已同陷泥潭,沦为“难兄难弟”。剧情反转的背后,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于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去产能”头一次成为年度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主题,本版将连续推出《聚焦去产能》上下篇,敬请关注。
——编 者
过剩程度有多深?
大中型钢企亏损面达50.5%,煤炭业更是超过90%
产能过剩,到底到了何种程度?
国际上,通常认为产能利用率处于79%—83%之间较为合理,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若用这把尺子丈量我国的钢铁煤炭行业现状,结论无疑是严重过剩。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近年持续处于合理水平线以下,2015年仅有71.5%。”冶金工业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说。业内人士表示,若考虑到约七八千万吨地条钢尚未纳入统计,近年来钢铁行业实际的产能利用率更低。煤炭方面,到去年底,全国煤矿总规模约为57亿吨,结合去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36.85亿吨的数据匡算,产能利用率不足七成。
供需严重不平衡,导致不少企业祭出价格战的大旗,煤价、钢价跌成了白菜价、土豆价。2015年末的秦皇岛动力煤均价已跌至370元/吨,比年初下降近三成,跌回了2004年水平;2011年三季度起钢价一路下跌,钢材价格指数4年间从122.72点逐步跌至去年底54.48的最低点,今年初虽有所好转,但仍难改颓势。
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钢铁业却在2015年迎来了效益最差的一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首次出现年度总体亏损,全年利润总额由2014年的盈利225.89亿元变为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达到50.5%。
相较之下,煤炭行业亏损程度更深。去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额425.5亿元,同比下降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扩大16.8个百分点。总体看,煤炭业亏损面超过90%。
“钢铁行业已经极度畸形,到了必须坚定不移、大刀阔斧地去产能、去杠杆的阶段。”拿湖南 华菱钢铁 集团董事长曹慧泉的话来说,如果大家都在一个泥潭里挣扎,谁都过不了好日子。
市场缘何突变冷?
企业决策欠缺理性、退出机制尚不健全,需求收紧让供需矛盾凸显
尽管总体行情不好,但也有企业心存侥幸,认为产品总还能通过低价销售出去,当前只是一时的、周期性的过剩。
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吗?站在去产能的紧要关头,找寻出路固然急迫,回望来路也尤为必要。只有找出市场由热骤冷的根源,才能坚定去产能的决心。
“本来一直在提转方式、调结构,许多大中型企业也在往这个方向走。但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让市场出现了一定的逆淘汰——做高档产品的不赚钱,做低端的反而赚钱。”曹慧泉直言,“2009年至2012年,钢铁产能就像吹气球一样,增加了三四亿吨,其中很多属于不必要的投资。”
现在看来,对市场前景的误判,让不少企业的投资偏离了理性轨道。“当时,很多钢厂觉得‘人不该死终有救’,放松了对产能过剩的警惕,甚至迷失了方向。”在中国钢铁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刘振江看来,当时的高增长为现在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业内人士还认为,钢铁煤炭行业集中度低也使企业更易误判形势,造成总体过剩。
“5年前,几乎所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产量翻番’的目标!”煤炭专家、山西省煤监局局长卜昌森说。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投资累计完成3.6万亿元,其中有高达2.35万亿元的投资于“十二五”期间完成。
与此同时,尚不健全的市场退出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行业正常的新陈代谢。
“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难于发挥,效率低的企业退出困难,就会导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分析,企业退出难,一是源自竞争主体非市场化,“僵尸企业承担了雇佣冗员、维持社会稳定、增加地方GDP和税收的负担而享有预算软约束,能够持续亏损而不退出甚至扩大产能”;二是市场竞争环境不公平,“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不规范,部分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环保标准、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等不正当方式降低成本,造成低水平价格竞争和产能扩张。”
产能只增不减,供给就越来越大。而当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叠加而收紧时,供需矛盾愈发凸显。“过去尽管过剩,但每年的需求还在增长。2013年,钢铁消费需求出现了7.65亿吨钢的峰值后开始下降,逐年出现负增长。”刘振江坦言,对于市场突变,钢铁企业难以适应,刹不住车。
煤炭也不例外。由2000年的13.6亿吨到2013年的42.4亿吨,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增长了212.8%。这样不正常的急速增长终于在2014年画上了句号,当年煤炭消费下降2.9%,2015年降幅则更大,达到4%左右。
未来格局会怎样?
“黄金十年”一去不复返,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还得换个“活法”
“如果企业还不能有清醒的认识,就可能丧失一次浴火重生的黄金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减乘除’共同发力,但就煤炭行业来说,首先得做减法!”在卜昌森看来,在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的情况下,去产能必须借助外力加以推进。
2016年新年伊始,针对钢铁、煤炭两大行业,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化解过剩的具体方案,目前各项配套政策正在抓紧制定之中。根据这两份方案,5年之内,全国粗钢产能要压减1亿—1.5亿吨;3至5年内,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有了去产能的顶层设计,钢铁煤炭能早日度过难熬的寒冬吗?
从市场需求上看,“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般来说,GDP低于7%,钢铁行业会不增长或负增长。”曹慧泉认为。李新创分析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钢铁业都会处于低需求增长、低钢价、低效益和高压力的状态中。
“长期来看,煤炭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但也要看到,煤炭的需求空间将因被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不断挤压而大幅缩减,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王继承表示。
从竞争格局上看,加快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大势所趋。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因为很多企业明天晚上活不下去了。”在卜昌森看来,煤炭形势要想根本好转,根本在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将过剩产能通过淘汰、重组转化为优势产能。
从企业自身来讲,摆脱困局还需依靠更高超的手段,换个“活法”。
“煤炭企业必须追求高产高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供更加优质绿色的能源。”卜昌森认为,新形势下煤炭企业不能再亦步亦趋,而要差异化发展,“一些纯粹靠煤吃饭的企业,前些年很红火,这两年完全不行了;也有些企业,如神华集团,转型发展较好,煤不行了还有铁路、电力等其他产业在支撑。”
“一边在过剩,一边进口了近1200万吨钢材,这说明企业还是有机会的。”曹慧泉举例说,比如现在虽然造船行业整体不景气,但高性能高品质的船舶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对钢材的材质、耐久性、服务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透并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企业本身发展也会更好。
也许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但通向彼岸的航程上却布满着荆棘。矿井、厂房、设备、土地、人员……对企业来说,扩大产能轻车熟路,压减产能却何其艰难!哪些该减,哪些该留?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一道道难题考验着政府与企业的智慧与勇气。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聚焦去产能(下)》中继续探讨。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8日 19 版)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