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事转企”激活国资超千亿元
辽宁省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大力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将原先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的国有资产纳入国资统一监管,并加以整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全省打造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记者近期深入到辽宁省最早组建的水资源集团、环保产业集团、交投集团等几家企业集团采访了解到,这项改革让企业集团与行业主管部门断绝“脐带关系”,在市场中锻炼经营能力,谋求业务转型,给“沉睡”的超千亿元国有资产带来激活效应。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还有不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资产与市场严重脱节,一些单位靠财政补贴度日,给政府带来沉重负担,有的机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和行业健康发展。“事转企”改革变管理思维为经营思维,通过新体制、新机制激活“沉睡”资产,将带来多赢效应。
改活体制由“管”变“营”
记者调研了解到,2016年,新组建的辽宁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辽宁省水资源集团、辽宁省环保产业集团三家省属企业集团改制完毕并投入运营,涉及资产总额超2000亿元,在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首先,资产管理变成资产经营。“‘事转企’,主管领导虽然仍是这部分资产的代理人,但角色却由‘看门人’变成‘店掌柜’,运营思维由管理转为经营。”谈到改革,水资源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谷长叶由衷感慨,集团业务当年减亏50%,充分体现了体制机制优势。
与水资源集团同批成立的环保产业集团、交通建设投资集团年内分别实现扭亏为盈和利润大幅增长。
其次,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让资产管理、运用更加灵活。环保集团总经理牟维勇坦言,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资产管理运营需要层层审批。“‘事转企’后,企业对资产的运用自主性强,管理也更加扁平化。”
在交投集团,事转企后体制机制的变化非常明显。地处东北的辽宁高速冬季除雪任务重,管理机构为事业单位时,内部制度不允许多发补助,单位难以发动员工兼职除雪,只能外雇车辆和人员。现在公司自行决定津贴发放,培训了700多名内部员工担任除雪车兼职司机。
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云峰说,此举大大降低了除雪成本,前年全省降雪11场,高速公路除雪花费1.4亿元,去年降雪14场,除雪费用反而降至1.1亿元;效率方面,全省高速公路开通时间也从雪停后的11个小时,缩短到4个小时,“早开通、多收费,转企做到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改活人力由“等活儿”变“找活儿”
体制机制是企业之根,核心和关键则是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每个人的工作都与绩效挂钩,有了紧迫感,也更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感。
据了解,辽宁省按照“人随事走”原则,将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留在机关,而从事公益职能和经营业务的事业编制人员则成建制转入企业。环保产业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徐睿枫本不在改革之列,却主动申请加入企业,如今他进入了经常加班的忙碌工作状态。
“别看忙,但干劲十足,因为所有的活都是给自己干的,比在机关有成就感、存在感。” 徐睿枫说,在机关工作是按部就班,领导交派,自己执行就行。如今不仅要干交派的活,还要干自己给自己增加的活,干活不是走程序,而是要想方设法干成。
在交投集团,员工转换身份后也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转制成为辽宁省交投集团下属子公司后,健全内部激励机制,让一线员工保畅通、抓逃费的热情高涨。今年38岁的王海洋是京哈高速毛家店收费站值班站长,几个月来,他累计查处冒充装载绿色农产品的车辆数百台次,帮助追回大笔高速费,被工友们称为“追逃能手”。
转制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后,水资源集团上上下下增加了一份成本意识,维护工程注重“雪中送炭”,尽量减少“锦上添花”式的新增投入,仅此一项去年就减少支出4000多万元。集团内部的公车改革、绩效考评等工作同步推开,去年集团公开拍卖公车40台,变现600多万元,每年减支维护保养费、司机人员经费等400多万元……
在资产运营方面,作为资产管理人员以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则是全力开源。以旅游为例,石佛寺水库一名管理人员介绍,水库过去是事业单位,只要完成防洪、灌溉、供水等任务,员工收入就有保障;至于开发经营性副业,上级没有要求,又容易带来安全、环保等风险,所以几乎没有动力。“现如今各大水库都提出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发旅游。”
改活资产由“睡”变“醒”
“事转企”改革给国有资产带来的最大实效是,唤醒了沉睡的资产,发挥了功能性,实现了保值增值。
第一、唤醒资产实现升值。改革前,一些事业单位资产权属不清、证照不全,辽宁省组织专门队伍清产核资,不仅核清了资产,而且实现了升值。以交投集团为例,辽宁省许多高速公路资产多年来早已升值,却一直按原来的建设成本计算价值。辽宁交投集团成立后,经过清产核资,资产总额由1800多亿元增加到2400多亿元。“因为存量资产规模大,经营业务收益稳,引来金融机构争相合作。”交投集团资本运营部部长张凤鑫介绍,目前集团已与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开展总行级战略合作,以最优利率获得500亿元授信额,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交投集团还与几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筹建东北首家保险公司,开拓了全新业务板块。集团良好的发展前景还最终使银行同意政府性债务向企业划转。
第二、利用资产实现增值。交投集团党委副书记马拥军说,过去我们手捧公共服务的优质资源没有用好用足,还得从财政“要饭吃”。转为企业后,我们围绕这块资源拓展业务、合资合作,为企业发展构建了独特优势。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实现盈利及资产增值已经成为各企业集团的目标。
不久前,水资源集团与辽宁省能源集团签约,计划利用水库的土地资源发展光伏发电,为集团找到了新经济增长点。谷长叶介绍,去年水资源集团减亏2.42亿元,随着一批辅业的开花结果,集团今年有望实现全面扭亏。
环保集团去年在省内率先推出“环保管家”服务模式,为工业企业提供从咨询、环评到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为一体的环保总包服务。2016年底,集团与华锦集团等9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合同额2000多万元。随着一批新业务的开拓,去年集团经营业绩实现了由负转正。
前不久,交投集团与中石油销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一改之前将高速公路服务区土地出租给加油站只收取租金的作法,以土地等资源入股,与中石油合资成立公司开发高速公路加油业务,每年可增加营业收入数十亿元。
成功破解资产和人员划转难题
辽宁“事转企”改革中率先挂牌投入运营的三家企业集团市场开拓能力显著增强,经营业绩大幅提升。据了解,截至去年底,辽宁省已成立省属企业集团7家,14个地级市组建企业集团41家,另外还有379家经营性企事业单位正在清产核资,今年还将组建担保、地勤、旅游和体育产业4家企业集团。
辽宁省国资委副主任刘立国介绍,辽宁“事转企”改革顺利推进,得益于处理好了人员、资产划转这两大重点。辽宁省组织专门队伍清产核资,并出台政策开辟证照办理的“绿色通道”,让单位资产权属关系逐渐清晰、完整,为企业化运营打好基础。
针对转变人员身份的改革难点,辽宁省刚柔并举,在出台优惠政策保障离退休人员利益,允许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自由选择的前提下,采取多项办法促使改革顺利推进。截至目前,7家已经成立的省属企业集团已有1.5万事业人员转变身份。
改革不留“后门”,一次性解决不愿“转”问题。辽宁省按照“人随事走”原则,将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留在机关,而从事公益职能和经营业务的事业编制人员则成建制转入企业。水资源集团下属石佛寺水库办公室人员张远远2013年考入事业单位,他告诉记者,改革开始时他还有观望心理,但看到省委、省政府对此次改革决心很大,觉得是大势所趋,而且成建制转企也让自己没有了“不平衡”感。
让第一批“吃螃蟹”者获益。目前,三大集团均已建立奖优罚劣的薪酬和岗位激励体系,让员工干起活来“有奔头”。环保产业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徐睿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断看表,说:“一会儿我还要去抚顺见几个客户,多一个客户我就多赚一份钱。”
让员工参与改革,而非单纯的被改革。交投集团在“事转企”中以茶话会、党员谈心等形式问计于民,发动员工对集团的未来发展想办法、出主意,让大家在思考和讨论中看到企业发展前景、构筑良好预期。结果是,前往企业的人数比原计划多了100人。
改革仍需闯过人才和观念“关”
记者采访也注意到,辽宁“事转企”后,尽管单位性质和名称发生了变化,但离成为能够在市场中打拼的真正的市场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难题需要在今后逐步破解。
一是人才结构性失衡。多位企业集团负责人坦言,转制为企业后,原先的事业单位人员面对市场时的弱点显露无遗,尤其在市场开拓和资本运营方面,企业面临人才短板。
比如辽宁省水利厅下属的机关服务中心并入水资源集团组建的物业公司时发现,原单位管理人员过剩,而服务人员及专业人员短缺。同样在交投集团和环保集团,也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多,金融和市场销售人才短缺的问题。对此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和军认为,辽宁宜尽快完善国企干部选拔机制,采用市场化办法选拔省属国企的管理层和核心岗位,打破人才短缺瓶颈。
二是固有观念难转变。一些企业集团的干部员工缺乏市场思维和服务意识。从环保厅副厅长转任环保集团总经理的牟维勇表示,来企业后,他明显感觉到工作模式的变化:在政府时按流程把事情办了就行,虽然每天忙碌,但是压力不大;到企业后不仅要办事,而且要办成事,压力无时不在。
“但正是这种压力,要求大家转变观念、紧盯市场,从‘坐商’变成‘行商’。”不久前,交投集团下属的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增设经营部和人力资源部对接市场,总经理刘云全认为,“事转企”短期内会让公司有压力,公司的市场之路肯定能走通,但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毕竟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外溢效应明显经验值得推广
辽宁“事转企”改革还带来很多外溢效应,用好用足现有的存量国有资产资源,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乃至进一步推进全国范围内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改革活化了整个市场环境。以环保产业为例,环保产业集团成立前,辽宁省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需要做环评,因种种原因,百分之六七十都交由环保部门下属机构来做。改革后,这个半垄断的市场一下子被放开了。目前仅在辽宁注册的开展环评业务的单位就有40多家,在辽宁市场开展业务的则超过100家,国有环评单位的垄断被彻底打破。
改革化解了政府债务,减轻了政府负担。“事转企”改革除了搞活企业本身,还让地方财政“轻松”了许多。辽宁省国资委副主任刘立国介绍,改革带来的直接利益是减少了政府财政供养人员。此外,改革完成后,辽宁省将投资交通、水利工程欠下的超千亿元的政府债务一次性划转给企业集团,降低了政府负债率,提升了再融资空间,为保障民生夯实基础。
尽管“事转企”改革好处颇多,但专家提醒,需注意平衡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经营之间的关系。
辽宁大学经济学教授和军、中央企业智库联盟秘书长彭建国等人建议,国资部门应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国企建立有别于其他国企的考核机制。对其承担的公益职能,要重点考核保障能力、服务水平等,并可对标国内外同类企业,倒逼企业不断降低成本;而对其拥有的竞争性业务,则完全按市场标准提出效益要求。同时,这类公共服务类国企未来在稳定主业前提下,应在竞争业务上多与民间资本合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