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层在即 企业做市热情高涨
随着新三板市场即将实施分层,数量众多的挂牌企业已经开始争夺做市商。按照股转公司公布的第三套非盈利指标,公司至少要拥有6家做市商,才能迈进创新层的大门。
经过下半年以来的失落后,企业做市的热情正在重新点燃,协议转做市的企业创新高。尽管如此,目前在新三板上的做市商仍然只有84家,可投入的做市资金整体有限。与此同时,做市企业总数已经突破了1000家,还在不断地快速增长。
分层后,现有做市商能否承担起更加活跃和庞大的交易令人担忧。不过,市场期待的做市商扩容并不在现阶段监管者考虑范围之内。监管者希望市场发展节奏可控,让自己信赖的券商群体先在这个市场化的新环境中适应如何自主定价。
争夺做市商资源
11月24日,全国股转系统发布了分层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对创新层门槛设置了三套标准,其中第三套对盈利、营收增长和股东人数等都不加以限制,因而受到了挂牌公司更多的关注。该套标准要求企业至少有6家做市商,这促使企业纷纷转向做市和补充做市商。
上个月,新三板有70家挂牌公司从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数量创下5月新高。上周,做市企业数量已经突破1000家,做市成交28亿元,占成交总额七成左右。同时,市场也在回暖,在经历连续多日上涨后,新三板做市指数回到了今年8月的水平。
金龙腾董秘宋斌对《第一财经日报》称,公司曾在今年年中股市大幅波动期间中止做市,但是近期将重新启动做市。“我们已经谈好了6家做市商,应该能符合分层的第三项标准,未来做市能够提升公司股票流动性,会改善企业估值。”
一家东部地区的券商做市业务负责人对记者称,在分层标准引导下,市场上出现了挂牌企业争夺做市商的现象,而做市商也将越来越多地以分层标准为依据挑选企业。“明年大多数券商都将加大做市的财力人力投入。”
根据股转系统意见稿,明年4月将是筛选挂牌企业的最后期限。目前,在1000多家做市企业中,满足6家做市商门槛的只有152家,未来有数百家企业急需增加做市商。但是,一方面有越来越多企业在寻找做市商,另一方面随着年底临近,做市商可投资余额即将耗尽。
仟亿达目前只有3家做市商,希望增加做市商以满足创新层标准。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赵燕玲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我们基本上满足前两套标准,但是股东人数和收入增长还达不到。做市商也主动跟我们接洽,现在主要是在谈价格问题。”
关于6家做市商的设定,一位接近股转公司人士称:“前期统计发现,当挂牌公司做市商数量在7家左右时,股票价格博弈程度比较充分,价差在合理水平,二级市场的价格曲线是相对平滑和连续的。并且,这些企业股本至少在5000万,平均股东将近600人。”
他也提醒挂牌企业,做市商数量选择要与企业自身股本规模、发展阶段和盈利能力匹配,增加做市商是以牺牲股权为代价。
做市商扩容难实现
自去年8月新三板引入做市交易以来,挂牌企业对做市的热情历经起伏。虽然上月做市成交量快速增长,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市场依然对做市商的自营化操作不满。作为流动性提供者和资产定价人,做市商在实践中却存在乐衷于低价取得库存股后在二级市场转手获利的现象。
做市交易的困境有诸多原因,包括自身投入不足、市场投资结构单一、企业股东惜售等。Wind资讯统计,平均每家公司的主做市商初始库存股只占公司总股本的1.4%,投入资金不足500万元。
一位券商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称,券商做市的资金都来源于自有资金,估计各家机构投入资金只有1亿到10亿元不等,市场上真正能动员的做市资金合计不足200亿元。目前,在股转公司备案的做市商只有84家,全部是证券公司,而新三板上流通市值超过200亿元的企业就达到200家。
在交投最为活跃的挂牌企业中,齐鲁银行、东海证券、中科招商等依然采取协议转让,做市交易被证明并不利于高市值挂牌公司的交投和定价。
中信建投新三板业务负责人李旭东希望有更多的做市商参与进来。“我的客户每个要想进创新层都需要6个做市商,但现在只有80多个做市商,我谈判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有800个做市商我就能轻松一些。”他称。
中城投资总裁路林亦称,希望新三板做市资格能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开放,但那将意味着给予私募基金券商牌照。
目前做市商扩围尚不在监管者考虑范围内,上月证监会发布的推进新三板发展意见中并未提及做市商扩容。前述接近股转人士认为,券商风控比较完善,但对非券商做市机构,监管还在探索中。现阶段要把主办券商做市制度发挥到最优,待现有制度红利充分释放后,再考虑引入非券商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