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蜂挤进消费金融蓝海或变死海 P2P打法不一
摘要:消费金融并非“救命稻草”,一窝蜂挤进,蓝海或变死海。业内指出,P2P资产端有很多不同打法。
监管重拳落地,网贷平台均在自谋出路。行业中“P2P已死,有事烧纸”的悲观论调不绝于耳,很多业内人士均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小额信用贷款成为P2P转型的最主要方向,但是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了风控模式、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而监管也为平台预留了12个月的整改期,在这个期间不少平台开始尝试新打法,比如与传统金融公司合作等等,到底哪条路适合未来的P2P,整个行业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A
消费金融并不是“救命稻草”
“边做边看吧,”广州某P2P平台负责人对新快报记者坦言,虽然目前大多数平台都在说着“转型”,但具体怎么做大多数平台都还比较迷茫。
其实从去年底开始,已经有平台逐渐开始转型做消费金融,其中不乏知名大平台,如红岭创投、PPmoney等。经过半年多的转型,据悉,消费金融已成为PPmoney万惠的主要业务,占业务总量的50%-60%,人均借款约3800元。
但是“一窝蜂”地做消费金融使得风险更加集中,暴露出更多问题,竞争加剧、中介滋生、难以风险定价等,校园贷就是个例子。事实上,大额风控与小额风控无论从人员设置,还是风控模型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想要转型,没有资源、没有积累,恐怕也很难践行。
团贷网新闻中心总监李先全也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转型做消费金融业务是目前平台首选。“转型时间取决于业务拓展的速度,原本做车贷业务的平台会比较快,只需调整风控额度。但如果全新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则需要较长的拓展时间,并且要一定时间的摸索。”他表示,消费金融对于团队、IT系统、内控的要求完全不同,平台需要在产品开发以及风控模型等各个方面从零开始,最少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验证风控模型的有效性,才能最终确定业务模式是否可行。
而且对于P2P平台来说,做消费金融一定要搭建消费场景,想线上搭建消费场景,与阿里、京东等相比,无论在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方面都并没有优势。
“消费金融是一个看起来安全,但实际上并不安全,只是‘看上去很美’”,有业内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当地的银行由于不敢借钱给企业,就去做消费金融,开始给个人客户发放消费信贷。但后来逐渐演变成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停地给客户更高的授信、更低的最低还款额。一般还款利率是10%,但有银行就推出了5%甚至更低。随着消费金融蓬勃的发展,2004年、2005年这两个地方就遭遇了很大的消费金融的信贷危机,很多银行和发卡机构也都倒闭了。
消费金融还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模型的建构、场景的搭建等,至少要两三年的时光。正如新联在线副总经理陈智诚所言,“消费场景还会有很多,也不是没有蓝海,但是如果全行业都挤进去,立马挤成死海”。
B
生存机会在以下细分领域?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消费金融没有机会。盈灿集团董事长、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领域很广阔,除了规模大以外,细分垂直领域也都有机会,比如装修贷、出国贷、旅游贷等等。
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也表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个人消费金融还是有机会的,“在个人业务中,银行只看重通用类的需求,比如希望通过一张信用卡搞掂个人的全部消费需求,不与个人的具体消费行为相关(唯有房贷与车贷是例外)。但市场上有无穷多非标非通用的消费,比如家装、航旅等,这些都是新金融的发展机会。”
截至7月底,网贷之家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陆续有18家P2P平台转型,包括美利金融、柚美理财、资易贷转型专注于资产端,也有平台雅堂金融转型做电商。此外还有不少平台转型专注于细分领域分期、股权众筹等。
“P2P资产端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打法,比如房屋租赁权质押等等,想象空间还很大,”壹宝贷CEO罗浩杰表示。近期,麦子金服就发布了一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科来贷”,贷款利率低至0.99%。
此外,还有P2P选择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作为资金来源通道。罗浩杰表示,“以前我们面对散户市场,除了线上平台,我们也会加深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目前我们的消费金融资产与银行合作已经有盈利。”
今年7月中旬,专注于消费金融的P2P平台美利金融宣布砍掉线上P2P,将专注于资产端。不过与美利金融不同,罗浩杰表示,P2P仍是他们的重点,P2P平台的历史数据成为银行选择与他们合作的关键。
也有平台开始逐步降低企业贷的比例,逐步加大小微借贷的比例。陈智诚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迎合监管,新联在线已经开始逐步加大车贷比例,逐渐降低P2G项目的比例。
链接
P2P平台转型五条路径
鉴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借贷余额上限、银行资金存管等相关规定,业内认为P2P平台转型的路径大致分为五种:
一是逐渐消化掉大额资产,转而主攻小额分散的散标微贷业务,如小额车贷、信用贷、消费贷等。
二是去P2P化,彻底转型为从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投顾、自动化理财等金融科技研发的科技信息服务企业。
三是砍掉理财端,专注于深挖优质资产、布局并拓展金融消费场景的互联网金服企业。
四是利用自身优势,转型为专注于风控、征信、贷后管理、不良催收等上下游第三方服务机构。
五是寻求大型合规平台的兼并收购,抱团发展等。
(整理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