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调研新三板 监管层首提五大建议
不同寻常,3月27日上午9时10分许,北京海淀科技大厦警卫森严,上班人群都被要求从南门进入。
此时在正门大厅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陪同下,正驻足观看证监会和中关村管委会准备的关于新三板试点工作的展板。
10分钟后,王岐山来到位于大厦三层的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北京路演中心调研工作,路演中心大厅的行情指示牌上,显示着最新的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份报价信息。
“副总理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表态,这更坚定了我们对新三板的信心。”27日上午,同在海淀科技大厦的金元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陈永飞对本报记者表示。
五大建言
是次调研现场,证监会和中关村管委会在为王岐山制作的展示材料当中,首次提出新三板发展五大建议。
居于首位的,是“建立和完善各层次市场间的转板制度”。
公开信息显示,自新三板试点至今,已成功“转板”的企业共有5家,4家在创业板上市,1家中小板上市,另有1家已通过发审会,3家已进入发审流程,此外,有10家企业均已进入实质筹备阶段(董事会授权启动IPO事宜或股东大会决议通过)。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严格意义上讲,上述19家企业不能算真正的“转板”,因为其上市进程不因新三板公司身份受到任何优待。
“这次提出的建议其实就是绿色通道,类似于部分企业享受证监会审批公司债的绿色通道待遇一样,作为上市公司的孵化器,新三板的公司IPO也应该有绿色通道机制。”陈永飞说,在转板制度方面,更进一步的设想是,“按照台湾的经验,所有想要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先上兴柜市场,类似的,如果将新三板搞成一个强制性的预备市场,将会对A股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证券市场长期的弊病比如新股发行三高现象或许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监管层所提的第二条建议,则涉及到交易制度的重大突破——做市商,其表述是“探索实行做市商制度”。此前来自监管层的信息显示,扩容改革后的新三板实行做市商制度大局已定。
在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业务部总经理程晓明看来,做市商业务,本质上是投行业务的延伸,“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一次意义极为重大的制度突破,做市商业务将是中小券商最大的一次机会”。程晓明认为,做市商业务将占到新三板业务营收和利润的绝大部分,中小券商盈利的一半甚至更多将来自做市业务。
申银万国预测,如果新三板市值达到1000亿元,比照台湾兴柜市场30%的换手率一年成交额在300亿元左右,以美国OTCBB9.9%的有效价差计算,彼时券商的做市价差收入可以达到30亿元。
监管层所提的第三条建议,颇引人注意。与当前券商直投业务在A股受限情况大相径庭的是,监管层“支持主办券商开展直接投资业务”。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受益于扩容预期高涨,新三板公司定向增发风起云涌,各路嗅觉灵敏的机构投资者乃至资金实力雄厚的个人投资者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券商直投的身影则鲜有出现。
“这对大的券商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小券商可能还没有直投业务,意义不太明显。”陈永飞说,这还可以为今后的做市商制度铺路,主办券商直接入股也是其为承担做市功能而获取存量股份的方法之一。
监管层提出的第四条建议,“开展挂牌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对于新三板企业颇有现实意义。
“企业改制,就是改革制度,挂牌上市,解决的就是股权问题,股权明晰了,核心人员得到股权激励了,并且股份可以转让,团队就稳定了,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陈永飞说,目前,新三板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让员工入股,“入股价格跟机构投资者是一样的,风险也就一样大,这不叫股权激励。未来股权激励试点,就要允许企业股份折价卖给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