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高盛门”:中资私人银行显五年之惑
前述股份行制定的三年规划中,就明确提到私人银行净非利息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要三年内达到138%,责任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7%;同时,要求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客户流失率显著降低。
转型未尽路
“徐浩讲的是前几年的问题,现在已经没那么严重了。”上述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人士称。
以中信银行为例,其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已经取消储蓄指标的考核,“尽管一般总行可能对私人银行部门整体有关于存款考核指标规定,但不能把这样的考核放到客户经理个人身上,储蓄是理财组合的一个副产品,不是直接产品。”
不过,过去两年的负利率之下,金融脱媒趋势愈演愈烈,股份行存贷比考核压力剧增,负债营销成为2011年各家银行的头等大事,掌握众多优质客户资源的私人银行更需提高其对存款的贡献度。
“商业银行零售客户与私人银行客户区别非常大,即使个人资产50万-800万的零售客户,金融资产储蓄占比也非常高,但私人银行客户储蓄资产占比要低得多,普遍在三成左右。”上述中信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重压之下,私人银行考核机制的短视化倾向明显,不少接受采访的私人银行人士也坦陈,销售导向或者过度销售等现象,以及以产品回佣决定客户经理薪酬状况确实存在。
各家银行都重视私人银行业务,但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正如前述私人银行人士所言,“以前是卖药材,现在是比药方。前几年的普遍情况是不问病情,不搞望闻切问,瞎卖药材。”
前述报告也指出,经历四年多的发展,中国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已从“销产品”发展到“卖组合”,再过渡至全面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甚至筹划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
总体上,主要中资银行私人银行已经从第一阶段的“卖产品”向第二阶段的“卖组合”转型,中信银行叫“动态财富管理”,招商银行[12.05 0.00% 股吧 研报]叫“四步螺旋提升法”,但实际上大同小异,“比拼的是投资顾问团队、客户经理还有助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所谓第二阶段转型,即目前包括民生银行等提出来的“公私联动”等理念,从最初的“只管闲钱”,再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资产负债服务,既搞财富管理,又做授信融资;从组合建议阶段,向全权委托管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