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信用卡“圈粉”为哪般?
前不久,交通银行(行情5.92 +0.00%,买入)推出了号称黑科技的“手机信用卡”,用户只需在其APP上提交资料,就能实现最快2秒审批,信用额度和贷款额度也同时发放。
交通银行此举实际上是对虚拟信用卡的一次高调尝试。在此之前,中信银行(行情5.87 -0.68%,买入)曾经和腾讯、阿里巴巴试水网络虚拟信用卡,然而短暂的尝试之后即被央行叫停。
随着近两年来移动支付市场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又先后重启了虚拟信用卡业务。目前已有建设银行(行情5.89 +0.17%,买入)、中国银行(行情3.53 +0.00%,买入)、招商银行(行情18.75 -0.95%,买入)等多家银行推出了虚拟信用卡。虽然都叫虚拟信用卡,但是产品形态略有不同。中行、建行等要求客户在申请虚拟信用卡时必须拥有一张本行实体卡,交通银行此次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其实,商业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产品还有个难言之隐,那就是互联网巨头们在线上和线下的不断扩张。在线上,在网络虚拟信用卡被叫停后,阿里巴巴先后推出了“花呗”“借呗”等服务,京东、唯品会也不甘示弱,“京东白条”“唯品金融”先后上线。不过,互联网巨头们的资金实力终究有限,推出的信用消费产品在额度上还是有所控制,因此用户在购买大件商品时还是会遇到支付瓶颈。在线下,支付宝、微信的扫码支付不断蚕食传统的刷卡支付市场。在一线城市,几乎每个商户的收银台前都摆放着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面对这样的推广力度,让商业银行又爱又恨,一方面提出信用卡不通过刷卡方式支付没有积分,另一方面又推出与支付宝、京东等联名的信用卡,进一步抢夺市场。
从授信和发卡方式上看,无论哪种形态的虚拟信用卡都大大方便了用户的申请和使用,也降低了银行在征信、审批、制卡等环节的成本。仅就卡片制作和邮寄成本来说,一张国产芯片卡在10元至15元。通常来说,几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是千万级起步。照此推算能够节省下的成本确实非常可观。需要注意的是,不依赖实体信用卡的新卡审批,中间环节缩短考验的是银行风控体系。如何能够快速识别用户身份的真伪、信用状况是否符合要求,授信规模多大合适,这背后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工作人员能够完成的。可以预见的是,从短期看,不依赖实体卡的虚拟信用卡在授信额度上肯定是要收紧的,甚至会远低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信用消费产品,毕竟对银行而言,风控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从使用方式来看,虚拟信用卡确实有实体卡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是用户出门不需要携带多张卡片,一部手机足矣。其次,虚拟信用卡在支付环节多采用扫码支付或NFC支付,大大减少了被盗刷的风险。不过,虚拟信用卡在NFC支付时要依赖于支付机具,应用的场景可能受限。再次,虚拟信用卡在网购特别是海淘方面使用范围更广,完胜“白条”“花呗”等电商系的信用支付产品。
此外,观察商业银行推广虚拟信用卡可以发现,无论是申请还是使用都需要下载各家银行信用卡专用的APP。招商银行曾凭借掌上生活加入到了移动支付大战之中,甚至打出了一波小高潮;中信银行、光大银行(行情3.86 -0.26%,买入)、工商银行(行情4.81 +0.00%,买入)也不甘示弱,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软件。从这个角度看,虚拟信用卡只是商业银行的一小步,移动支付领域才是真正的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