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狠招治理“拍假” 赝品背后究竟有多少利益链?
辩证看待藏品真假
之所以现在拍卖市场上赝品越来越严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人越来越依赖拍卖成交价格来判断投资市场,特别是当一些艺术品投资网站提供检索功能之后,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越高,就越容易被投资者所关注,无论对于买家,或者拍卖行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两年,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为了让市场尽快认可,许多拍卖行往往通过拍出亿元天价来吸引眼球,但一般的艺术品早已被市场所了解,因此只有用一些赝品进行做局之后产生所谓的天价,这些赝品自然经不起市场的推敲。同时,一些收藏者为了提高自己藏品的价值,也会采用自卖自买的方式,通过所谓的“成交价”,将自己的藏品交给银行抵押,或者做成金融产品进行出售。
一面是高额利润,一面却受限于真品稀缺,加之有免责条款,这是拍卖行知假拍假的真正动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一些被作者本人认可为“赝品”,但最终也有可能是真迹,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2011年12月10日,画家段正渠在微博上称聚德拍卖以110万元拍出的油画《烤火》是假画,因为“原画挂在家里”,但没过多久,他又改了说辞,称那幅“假画”也是自己画的,但是张没画好的废画,当年他嘱托学生帮忙销毁,不想被偷偷藏起,最后卖掉。前后两种说辞令藏家莫衷一是。
从14世纪起,西方便开始有了成熟的画廊(工作室)制度,西方艺术家往往签约于画廊和工作室,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在自己所属的画廊或工作室有完整的记录;但中国的艺术家往往没有这样的记录,他们的许多“人情画”“赠画”包括当时的一些习作,都会在后世陷入真伪之争。像国内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与收藏者的见面会上,面对一位藏家提供的画作,开口就说是“赝品”,但他助手提醒这幅作品是从他指定的专柜买来时,立刻说这是真迹。因此,对于拍卖市场上的赝品,除了要靠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收藏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以及健康的收藏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