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坎坷路 村镇银行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2006年底启动试点至今,村镇银行的发展已经迈入第六个年头。从最早的六省试点,到全国推广,再到三年开设1027家的规划,这个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气势”可谓史无前例。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有关村镇银行的政策宽松信号成了专家和媒体解读的热点,“依法发起设立或参 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村镇银行”,让人们仿佛看到银行业大门向民间资本敞开之前的一缕晨光。温州市金融办 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要在3-5年内,使温州市村镇银行达到50家(注:2011年末才5家),每个中心镇都要有。
起步:“三年计划”
经过了近三年的试点和探索后,村镇银行这个“新生”的金融机构迅速被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银监会于2009年7月23日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下称《工作安排》),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占到了1027家。2009、2010、2011年分别计划开设312、344、371家村镇银行。
然而,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有118家,其中村镇银行100家。
“直到2008年末,中国仍有1400多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存在大量的 金融空白 地区,提出这样一个计划主要是希望加速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一位银监会人士如是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读“三年计划”。
他认为,这个数字可能看似有些“激进”,但通过前几年的试点和探索,这个数字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
事实上,该计划不仅从数量上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还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支付清算等监管政策上对其做了相应调整。例如,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11%的标准执行。
在《工作安排》的推动下,2010年村镇银行迎来了新一轮“开业潮”。根据银监会网站数据,2010年全国新增村镇银行201家,超过2007~2009年三年的总和。
尽管如此,这个数字与一年前《工作安排》定下的计划仍相距甚远。
“没有开过银行的不知道怎么开,而开过银行的人又不太想开村镇银行。”谈及村镇银行的发展未能如愿提速的原因,一位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如是总结道。
徘徊:模式之辩
企图三年设立过千家的村镇银行很快便遭遇了发展瓶颈:一方面,以当时村镇银行的设立模式很难达到“三年计划”的规模;而另一方面则是,如此规模化发展后的村镇银行将如何管理?
就在2010年底,银监会收到了两份关于村镇银行的“报告”,一份来自建行、一份来自中行。而这两份报告则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批量化”发展村镇银行的概念。
据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介绍,经过“踩点”和调研后发现,一家一家成立村镇银行不仅速度慢,关键是很多事情应该是要集约化、要量化之后才能做。
“村镇银行本身规模小、人员少,一个30多人的地方如何达到银行机构对人员培训、经营发展、IT技术的 高要求 ?例如,一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可能才3000万,光一套IT系统就不止这么多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
然而,上述建行和中行的报告却因涉及村镇银行的“模式”问题,在报送给国务院后被搁置了。
上述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不管是建行的“控股公司”模式,还是中行提出的“管理总部”概念,都绕不开两个令人“纠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