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郑州发展需引入新视角
漂在水面上的龙湖 金融中心记者白周峰摄影
□张保盈
2016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部战略发展规划中,正式明确了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笔者长期研究城市法则和发展,尝试从城市法则这一视角去解读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建设。
中牟或者新郑可作备选城市进行全域扩展
现代城市应该具有流体经济学的全部流体要素,包括物质、人员、资金、信息技术、文化和能量六要素。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应该研究流体经济学全要素理论,并作为这方面的实践性城市。
目前城市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北京模式主要是以中心开花、向四周蔓延发展,上海模式主要是高架连接、开设新城区进行建设发展。郑州在中心城区和前期发展中,以北京模式为主,而最近几年的发展,又转向了高架与新区同时进行建设的上海模式。
目前郑州的城市建设可以将其定义为混合模式。目前混合城市模式的缺陷是,核心城区建设在摊大饼,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没有有效区隔。按照大城市分城理论,每500万人需要建设一个新城,而不是卫星城,新老城区之间需要有3-5公里的绿化带,用于解决空气流动、降低雾霾、城市娱乐、绿化等功能。
郑州需要进入新的分城阶段,郑州新区与老城之间目前只相隔一条中州大道,这种情况的缺陷是老城蔓延到新城区,新城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解决好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问题,特别进入千万人口大城市之后,需选择一个新的城市发展空间进行分城建设。中牟或者新郑可以作为备选城市进行全域扩展。
郑州应提高城市运行速度以降低雾霾
现在城市的建设思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城市慢下来,特别是红绿灯、单行道、隔离带等设施的大量运用,使城市内部的行车速度不自觉地慢下来,本应10分钟到达目的地的距离,多种措施下来之后,需要30分钟才能抵达目的地,这种结果其实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辆车在路上运行,但没人这样算过账。由于车辆速度过缓,排放的尾气没有充分燃烧,空气中的尘埃在尾气的作用下,形成超低空气团聚集在城市上空,随着气团量的增加,并向城市四周扩散并与其他城市连接起来,造成大面积的雾霾聚集现象,这种因果关系并没有获得相关机构的认真研究。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必须解决好雾霾问题。中国雾霾形成原因主要为:京津冀豫等西部山区与平原结合形成的超稳定的大气结构与城市密度过大、建筑物过高,在城市内部形成空气塌陷结构。这两种结构不易于城市空气的扩散,加上城市车辆超低速运行,大量尾气混合空气中的工业、房地产、燃煤等排放的粉尘,最终成为具有毒性、静电、聚合的空间大气混合物,在不易扩散的情况下,分布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平原大地上。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该提高城市运行速度,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城市尾气排放,包括生态绿色城市建设,全面建设与车辆分离的人行道系统,扩大非机动车的使用空间和范围,建设真正的人居城市、健康城市,这也是我在《城市法则》中所阐述的核心法则。
城市的产业与未来
城市要有自己的产业,要不就成为失业城市了,如东北很多城市都已失业了。郑州市如何解决自己的城市定位,对产业选择尤为重要。目前郑州市的核心产业主要是汽车制造、通用航空、食品生产、交通运输、贸易等。郑州在航空港建设、大数据、自主创新、自贸区等方面均获得国家支持,但与之对应的主体建设方面还比较弱,如航空港缺少龙头企业,大数据没有真正的大型物联网、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层面缺少理论支撑,自贸区建设方面缺少与国际贸易相匹配的资源。对于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地位城市来讲,寻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成为当务之急,大制造业应该成为郑州的龙头产业,而大数据产业应界定为郑州的新兴产业,在这两个产业中均要选择3-5个龙头企业,加速培育使其发展,要进一步理清郑州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