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超良:银行不会再掀“信贷狂潮”
蒋超良阔别农行15年后,以农行董事长身份在一个内部场合做出表态:“不懈怠、不折腾、不冒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他从2011年11月28日履新至今已逾200天,业界对其关注主要在三点:
首先,从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再到履新农业银行董事长,55岁的蒋超良在不同类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做了多年的“红顶”商人,他如何理解当前的经济局面?
其次,市场仍在就是否、怎样祭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争论不休,作为上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先行军,大型商业银行会不会在“稳增长”进程中,再次扛起大旗?
再次,股改上市为农行与其他银行赢得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随后推进的改革才是再造新农行的关键所在。业内所称这位擅长处理棘手事务的“老农行”回归主政农行,进展何如?
“‘稳增长’原本是三驾马车共同驱动,但眼下‘稳投资’更能立竿见影。在‘稳投资’的过程中,基于前车之鉴,银行不会再贸然掀起一轮‘信贷狂潮’。”近日,蒋超良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详细阐述了他对大型银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战略思考,及如何把握住改革“窗口期”。
“稳增长”的空间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还是比较理性的,不会有新一轮信贷狂潮”
财新记者: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为了“稳增长”,下一步货币和监管当局是否会有更多相应政策出台?对银行的经营行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蒋超良:我们是商业银行,但也是国有控股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的角色往往备受关注。对中国经济的走势需要加强研判,只有做出判断才能有相应对策。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对策,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国务院领导在地方调研时已说得很清楚,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
当前,宏观调控中的几个关键词是“调结构、控通胀、稳增长”。目前看来,通胀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而结构调整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稳增长”就成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从数据看,6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小幅下挫,从5月的48.4%下降至48.2%,低于50%,意味着需求不足。而从供给角度看,新的生产供给指数不高,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迹象。
要实现“稳增长”,主要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但就目前的形势看,这三驾马车很难并驾齐驱。首先看出口,作为全球经济的巨大发动机,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有限。而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还在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未能解决,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出口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其次看一下消费。一国的消费情况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预期的稳定和消费领域的扩大。消费能力提高并非是朝夕可以实现的。而要稳定消费预期,就需要解决好医疗、教育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在扩大消费领域方面,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新领域的成熟还需要一个培育期。由此,消费拉动尽管可以保持稳定,但不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
所以,“稳投资”,就愈发显得至关重要了。
财新记者:一提到投资,大家就会猜测,会不会有新一轮信贷狂潮。正是依赖银行的逆周期投放渡过了上一轮危机,但由此带来的隐患却也在逐步暴露。商业银行会在“稳投资”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蒋超良:“稳增长”主要是“稳投资”,大家都很关心会不会有新一轮信贷狂潮。这方面请放心,因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还是比较理性的,中央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最近,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在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提到促进投资增长时,温总理明确提出,要注重投向、结构、质量和效益。
从目前看,在对现有的在建工程的投入,以及对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大项目的支持方面,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银行可以进行配套支持。但我们已经是上市银行,内外部约束机制比较健全,银行既会服务好实体经济,也会确保稳健经营,而不会去盲目扩张。
对农行来说,服务“三农”是重要的着力点。我们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重点是要做好“强农、富农、惠农”金融服务。所谓“强农”,就是让农业发展的基础更稳固,实现可持续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都是强农问题,需要很多的信贷支持。所谓“富农”,就是做好农户贷款,支持农民致富。当然在农民的小耕作、小养殖等方面,与农信社及其他涉农金融机构要有所分工。所谓“惠农”,主要是利用我们电子化的金融载体——金穗惠农卡和惠农通工程,向广大农民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并将各种直补资金可以直接交到农民手上,使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这也是农行的社会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