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 拟将油价调整发布权交给第三方机构
不过即使存在一定理论套利空间,把新加坡炼厂的成品油拉回来卖,真正实现成品油供应多元化还是颇为不易。目前成品油进口需要商务部每年批准一定成品油进口额度,并给企业颁发进口资质,资质分国营和非国营两种。
一位民营石油商会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民营公司即使拿到商务部的成品油进出口牌照,也希望进口,但还需要拿到两大油公司的炼厂排产计划,海关才允许成品油入关,而拿到两大油公司的排产计划难度非常大。
可见,市场寡头结构仍是制约中国油价合理化的最大阻碍之一。
政府仍将指导
对于已经暴露的一系列弊端,成品油定价机制如何在2008年的《管理办法》基础上完善,成为近段时间业内关注的焦点,各种改良版本满天飞。
在2012年2月7日一则“提高成品油价格答记者问中”,发改委比较明确地陈述了未来改革方向,即“主要是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完善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缩短调价周期”已成各方共识。董秀成说,计价期和调价期是两个概念,计价期仍为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这样可减弱国际油价忽高忽低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调价周期缩短为10天,加快调价频率,增加灵敏度,也增加流通环节投机的难度,降低囤油可能。
不过,根据邓郁松的观察,只要有调价周期存在,不论是22天还是10天,滞后性就解决不了。他建议,应一步到位实时定价,每天根据国际油价情况,公布国内成品油零售价的最高限价。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对财新记者表示,世界许多国家的成品油价格都由市场形成,而中国油价变动还需要发改委上报、国务院批准,“闹得很被动”。他建议设立一个“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的变动区间,在此区间里,成品油价由市场灵活掌握。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天花板价”定在哪里?《管理办法》中规定,当国际油价在130美元/桶,就原则上不再涨价或少涨。从目前情况来看,130美元/桶的国际油价指日可待,实行“天花板价”方案就意味着完全的政府管控价格,更加背离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告诉财新记者,国务院高层非常偏好“天花板价”概念,但“天花板价”设在哪里存在很多难度。
“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的改革方向也是热议话题。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在即将出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里,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比如新华社,由其公布根据新定价公式测算出的变化率,如果到了调价窗口,石油公司根据机制进行相应调价。
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基本撇除了发改委的自由裁量权,让定价机制变得更为透明和灵敏。同时,这个方案并不代表将成品油的定价权下放给企业。
行业改革出路
即便以上诸项改革措施出台,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也无法包治百病。即使实现了与国际市场实时调价、同进同退,也只是个准市场机制,并非真正的市场化定价。真正的市场定价需要在一个充分竞争开放的市场上形成价格,这个框架下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显然不是。
“价格改革取决于行业改革到什么程度。”邓郁松说。他表示,目前参考国际原油价格来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只是模拟市场机制。“价格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模拟市场化到真正市场化,这需要推进整个石油行业改革,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增加竞争性,这是价格机制改革解决不了的问题。”邓郁松说。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郭海涛说,在欧美国家的成品油市场上,一般由企业自主定价,不同企业有不同成本,但必须要按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方向来定价格,还可能参照竞争对手的价格。目前,中国成品油价格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这个价格并不反映国内的供需情况。
郭海涛还表示,国内市场要形成价格,不仅跟市场结构有关系,还跟中国的金融市场 发展有关系。他认为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原油期货。
打破垄断能解决高油价的问题吗?陈卫东认为也不能。不过,这可能减少消费者的怨气。“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很少:政府设定了价格,‘二桶油’垄断了市场。让消费者在供应商和价格上有更多选择是必然方向。”陈卫东说。
这一思路显然还没有为发改委接受。彭森表示,按照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成品油价格还是政府指导价,有关企业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按照政府指导价确定的原则,对油价进行适当调整,政府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
一位大型国有石油公司高管对财新记者表示,发改委将成品油定价机制视为调控CPI的重要抓手,不愿主动放弃这个权力,即使将调价公布权交由第三方,最核心的调价公式仍抓在手里。
同样,两大石油央企也没有动力推动成品油价市场化改革。因为虽然发改委管控价格导致其炼油板块受损,但毕竟这块有国家财政补贴,也有企业内部各板块之间利益腾挪。如果真将定价权下放给企业,在这个由中石化和中石油主导的寡头市场上,一旦油价上调,免不了消费者批评。正因为此,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在2011年就公开表示“不赞成将定价权下放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