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 拟将油价调整发布权交给第三方机构
历经14年的油价改革,中国油价始终在模拟市场定价。没有对石油行业的改革,油价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 本刊记者 王小聪 | 文
陈卫东任职于中海油。2004年,他买了一辆排量1.8升的高尔夫,加满一箱油的费用大概是180元,现在则要400元。
“每周到超市买一次食品,到加油站加一箱油,加油的钱多于买食品的钱。”陈卫东说。
北京500万辆汽车的拥有者,大部分和陈卫东一样,都在感叹油价飞涨。2012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再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中国成品油零售价更进一步,迈入“8元时代”。3月29日,北京93号汽油售价8.33元/升,97号汽油8.87元/升,0号柴油8.31元/升。
祝昉也是石油业内人士。今年年初他开车在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转了一圈,亲身体验了美国的低油价——不同州的不同加油站相差约十几美分,但基本维持在4美元/加仑水平(折合人民币6元多/升)。
与此同时,三大石油公司近年创下巨额盈利。即使单看炼油,2009年和2010年中石化盈利都高达231亿元和159亿元——这些盈利来自中国消费者。
大部人不像陈卫东、祝昉那样对石油行业熟悉,能够理性分析其中原因。网上流传的“中国油价只升不降的秘密”“中国油价比美国还高”等说法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而主管油价的发改委也成了众矢之的。“政府被石油公司绑架,该下调的时候不下调,不该涨价的时候涨价”,消费者批评意见铺天盖地,迫使发改委官员不得不出面解释。
“我可以明确地讲,成品油价格每次到上调时,都非常慎重,并适当延后;每次下调,只要条件一成熟,马上下调,从没有延后过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今年3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表示,从2008年底到目前为止,国内油价经过13次上调、5次下调,总体涨幅不到80%,但同期国际油价从每桶40多美元上涨到将近120美元。
中国从1998年开始尝试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几经波折终于在2009年5月正式启动新机制,确定与国际市场接轨原则。而2000年后国际油价一路走高,中国超过一半原油依赖进口,国内成品油价格水涨船高有合理成份。但中国油价比美国高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存在“涨多跌少”,或是“涨易跌难”?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合理?发改委是否涉嫌人为操控?
从财新记者梳理的历史数据看,国际油价从1998年年均价12美元/桶,涨到目前120多美元/桶,上涨10倍;同期,中国国内汽油出厂价从2100元/吨涨到目前9180元/吨,上涨不到5倍,低于国际油价涨幅。再具体看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的三年多来,国际油价从40美元/桶涨至目前120多美元/桶,上涨3倍多;国内汽油出厂价则从5580元/吨涨至9180元/吨,上涨不到2倍。
表面上看,近十年国际油价的涨幅远高于国内成品油价的涨幅,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一直被发改委摁住,发改委挨骂有委屈之处。
但无论是旧的与国际成品油价接轨的管理办法,还是2008年以后执行的新的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的管理办法,都给价格管理部门预留了人工干预空间,而发改委在调价中则综合考虑了CPI及油企盈利等因素,以至于经常出现国际油价上涨时未及时跟涨的情况,而为了缓释落差,又相应出现了国际油价下跌时不跟跌的情形。
这种刻意为之的“低油价”为发改委招来了骂名,也掩盖了深藏的种种问题。
从2002年开始,国际油价几乎以每年10美元/桶的增速上涨,当时中国成品油定价本准备接轨国际成品油价格,却因考虑油价上涨对其他行业的影响而迟迟未调。从2002年到2008年,国内成品油价维持每年只调整两到四次。犹豫间,国际油价已冲上历史最高值——147美元/桶,国内油价却维持在6480元/吨。而按照发改委的说法,6480元/吨仅相当于国际油价83.50美元/桶。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价差拉开。这种该涨时不涨,直接导致了该跌时不跌。
而该涨不涨,使油企承受“政策性亏损”,回头又给油企财政补贴,导致油企在炼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上混乱不清,妨碍企业真正提高效率。